這個系列終於來到最後一篇拉~~~(撒花
這個系列的核心目標,是希望藉由閱讀作業系統領域的恐龍書來系統性地梳理與闡述作業系統的最基礎概念。其實在七月那時候,就已經開始有在默默整理內容。然後一直用GPT去做修飾,盡可能地把它變得簡易直白。
但這三十天的挑戰,確實到後段也暴露了許多不足之處:
第一,系列內容主要基於「恐龍書」,雖然理論扎實,但缺乏與真實世界程式碼的連結。誠如草稿中所想,若能引入更多如 C++併發 (Concurrency) 編程、Linux 系統程式設計等實作層面的範例,文章的深度與實用性應該可以再往上提升。
第二,這個系列到越後期。部分內容越顯得有些空泛。在時間壓力下,有時不得不借助GPT的輔助來快速組織材料。如果明年要參加的話,可能要更早的開始準備資料。
其實在撰寫這個系列的過程中,我也有在想說明年要來寫「計算機結構組織」。但後來想想還是太過硬核(可能寫三天就掛了)。所以...再想想。看明年的我當下是在研究什麼樣的一個議題。如果還是在OS上做著墨的話,會期許自己能產出一個更進階的系列。向是添加關於C++併發、Linux系統設計的缺憾等。把他一一補上來。
最後,當我完成了這三十天,也剛好是我這個階段的轉著
碩一升碩二,一個新的生活模式,對於等待四個月,一個感情的死心...
「所以到底是時間不對,還是我本來就不值得?」
感情這件事真的很難。套一句網路上的文案:「不要預設和別人共度一生,就自然的相處。命運把你們帶到哪裡就到哪裏。天有道,就不會讓有情人分離;天若無到,人就應該遵循天命。」
我依舊真誠待人,但不再寄與期望。對每件事保持最低限度的期待。
感謝每一位閱覽的讀者。感謝你們容忍我寫了30天的廢文(X
也感謝 iThome 平台提供了這個絕佳的舞台,讓技術的分享與交流得以發生。
三十天的旅程在此畫下句點。但學習的道路,永無止境。我們明年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