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初看到Kiro就躍躍欲試,就是因為它主打的 spec-driven development 概念非常吸引人 —— “思考先於編碼” 的開發流程不是新概念,但在 AI 工具堆裡,Kiro 能讓這流程看起來自然而不是強迫。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本人實測後對 Kiro Spec 功能的使用體驗與思維流。
根據 Kiro 官方的說法,**Specs(規格)**是將複雜功能拆解為可執行計畫的核心資產,能幫助你:
Kiro 會把你的需求轉成 EARS 格式的 user stories,像是:
WHEN a user submits a form with invalid data
THE SYSTEM SHALL display validation errors next to the relevant fields
這種寫法具備清晰性、可測性與可追蹤性,讓需求靠得住又有用。像 Jira tickets 一樣,這些 markdown 檔也可被 commit 作為 repo 一部分,保留完整思考歷史。
在你批准需求後,Kiro 會掃描原始碼,生成 design.md
,內容包含:
這部份讓整體方向一目瞭然,避免寫完一堆 code 卻不知道為何這樣設計。
之後進入 tasks.md
,Kiro 把設計拆成可點擊啟動的 task,比如:
每完成一項,它會更新狀態、生成 diff,等待你 review,再繼續下一步。
Kiro 允許你在進行開發時回來調整 requirements.md
或 design.md
,並自動同步更新 tasks.md
任務列表,實現 iterative development 還能保持一致性。
若多人分工開發,你可以透過 Splitting SPEC,把 Specs 分析成不同模組(如 UI、核心邏輯、整合測試等),避免多人衝突,也能更靈活維護。
即使你手動完成部分功能,也能讓 Kiro 辨識已完成的內容並更新 task 狀態,避免重工。
外部報導也提到 Kiro 的 Spec 方法跳脫「vibe coding」的雜亂,讓想法有脈絡可循,最終產出更穩定、可維護的程式碼(官方介紹)。
TechTarget 評論指出:Kiro 的差異在於提供導向 spec 的工具,讓你可以作「導航員」而不是「放手讓 AI 作最終決定」,強調的是「你主導設計,而不是 prompt 控制一切」。
我的規劃流程長這樣:
這樣開發中少了很多補救時間與重工,也讓每一步都有脈絡可追。
在我實際用 Spec 做 FastAPI MCP server 這個功能時,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在「計劃」和「執行」之間沒有斷層。
以前就算腦子裡有規劃,也常常在寫到一半才發現漏了什麼步驟,或者改 scope 時很難同步更新到整個計畫。
用 Kiro Spec 的時候,每個步驟都被拆成 AI agent 能執行的單位,Kiro 會記住完成進度、知道下一步要幹嘛,甚至 scope 改了也能馬上更新任務列表。
對我來說,這種開發方式不只是「AI 幫我寫 code」,更像是「AI 幫我管理專案,還會自己動手幹活」。
下一篇我會用一個完整案例,帶你從第一行需求開始,到最後任務完成,看看 Spec 在實戰中是怎麼運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