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發現做為一個資訊領域的工作者,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習慣,那就是將手邊的職責,盡可能地轉嫁出去,反正能不沾手,便不沾手。無論是需求文件的釐清,抑或是程式碼的敲打,我心裡想的,始終是愈簡化愈好,愈不必親自處理就再好不過。
我曾自以為這是聰明之舉,畢竟,如此一來,肩上的擔子自然輕了,每日工作內容也趨於一致,少了許多突如其來的變數。然而,這般「優化」流程的結果,往往不如預期。當那些所謂「已完成」的文件或程式碼遞到我手上時,我總會面對一種難以言喻的失望。那份成果,往往需要我從頭再來,耗費更多心力修補。
但這樣的循環,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總在想,或許,我們都該偶爾將那些看似「效率」的堅持擱置一旁,學著從如何「陪伴」開始。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甚至與職場的「所謂專業」背道而馳,但我開始思考,在那些冰冷的數字與制式的流程之外,我們還能為彼此做些什麼?畢竟,一個人若僅是靠著自己努力,如同滄海一粟,沒有人與人的連結,最終也將一無所有。
我開始嘗試,從要求合作單位親自撰寫需求文件做起。我知道,這絕非一行一行的「教學」那般簡單粗暴,而是要讓他們真正「知道」如何書寫。於是我試著提供一些簡單功能的範例文件,詳述原始功能的面貌,預設應達成的效果,以及未來如何推動業務、帶來怎樣的效益。這一切,都該是共同發想的起點,而非單向的要求。就像當初學習新技能時,與其被動等待,不如自己主動學習、主動創造。
如同在一段關係中,我們所期待的,從來不是單方面地要求「對方要怎麼做」,而是渴望最終能與對方「一起完成」。那些戮力同心、努力不懈地共同完成的需求文件,不只是一份份文件,它更是我們彼此心意最誠摯、也最美麗的落款。這才是我所理解的,所謂「合作」的真正內涵,亦是人性光輝得以閃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