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
0

這個專案的起因來自於,現在數位化時代下,每個人安裝數十個 App 在手機裡。對使用者來說,手機上的應用程式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購物、娛樂、社交、運動,甚至健康管理,都依靠 App 來完成。然而,當選擇越來越多,使用者的耐心與期待也隨之提高。若體驗稍有不滿,他們很快會轉向其他競品,並在評論區留下真實的回饋。

而對於開發 App 的產品團隊而言,除了追蹤量化的數字,例如下載量、留存率、轉換率等,更需要搭配質性的資料來了解顧客體驗。因為數字能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但評論、回饋、留言,才能解釋「為什麼會發生」。舉例來說,數據可能顯示留存率下滑,但原因卻可能隱藏在評論中的「閃退」、「廣告太多」、「客服回應慢」等具體問題。

因此,接下來的 30 天,會一步步帶你並分享,如何打造一個 App 評論洞察系統。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實驗,更是一個產品管理思維的實踐,從資料收集、清洗、分析,到最終呈現成能被團隊使用的洞察報告,幫助產品決策更加精準。


為什麼要做 App 評論 AI 洞察?

傳統上,產品或客服團隊常透過人工閱讀評論或建立關鍵字搜尋,來快速掌握使用者的意見。但隨著用戶規模擴大,評論數可能每週成長數百甚至數千筆,人工分析不但耗時,還容易有偏差,因為不同的人可能對相同文字有不同解讀。因此,AI 的扮演重要的角色,處理不同任務的能力:

  1. 大規模處理能力:能在短時間內分析成千上萬筆評論。
  2. 語意理解:不只看字面,而是理解上下文與情感,例如「這遊戲很好玩,但常常當掉」其實同時包含正面與負面訊息。
  3. 自動分類與聚合:把評論依照主題分群,例如「效能問題」、「UI/UX」、「價格與訂閱方案」、「客服服務」等。
  4. 情感傾向判斷:幫助團隊了解哪些面向讓顧客滿意,哪些地方造成流失。

換句話說,AI 可以讓評論不再只是「噪音」,而是轉化為「洞察力」。


30 天打造流程概覽

這個專案會分成四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資料收集

  • 透過公開 API 或爬蟲技術,取得 App Store、Google Play 的評論資料
  • 此次資料收集以台灣電商平台為例

第二階段:資料清理與前處理

  • 去除一些無相關的符號
  • 建立基本的結構化格式,例如:評論內容、評論時間、評論星等、裝置版本、語言

第三階段:AI 分析模組

  • 使用 NLP 模型進行情感分析,分辨正面、中立、負面情緒
  • 透過自訂主題建模 (Topic Modeling) ,自動把評論分群
  • 設計一個「關鍵字熱度追蹤」機制,讓團隊知道近期最常被提到的問題

第四階段:洞察與視覺化

  • 建立一個簡單的 Dashboard,讓產品經理、客服團隊能快速查看最新趨勢
  • 提供週報或月報,摘要主要發現,例如「本月新增 30% 負面評論與付款相關」
  • 最終把這些洞察與商業決策結合,例如:是否需要優先修復 bug、重新設計 UI,或加強客服回覆

實際應用價值

這樣的 AI 洞察系統,不只幫助產品團隊了解使用者,也能在以下幾個層面產生價值:

  • 加速迭代:快速找出用戶痛點,縮短產品優化的週期
  • 跨部門協作:客服團隊可用於提升回應品質,產品團隊可找到提升用戶體驗的機會點,技術團隊可優先處理 bug

結語

在數位競爭激烈的今天,單純依賴數字已不足以支撐決策。真正能夠勝出的團隊,往往是那些能深入傾聽使用者心聲、快速回應需求的團隊。而 AI 正好能扮演「放大鏡」與「濾鏡」的角色,將海量的評論資料轉化成可操作的知識。

接下來的 30 天,我將逐步帶你完成這套 App 評論 AI 洞察系統。從資料收集、模型建立,到最後的洞察應用,每一步都會有實際案例與方法分享。希望透過這個專案,不僅讓你理解 AI 如何協助產品團隊,也能激發你思考,如何將 AI 更有效地融入日常工作與決策之中。


下一篇
【Day 1】專案規劃準備
系列文
30 天打造 App 評論洞察系統:用 AI 讓產品團隊更懂用戶1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