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下午,一個穿著深藍色休閒運動裝、氣質沉穩的男人走進了「星雲科技」光鮮亮麗的大廳。他就是艾佛勒。他的眼神平靜而專注,不像傳統的管理顧問那樣帶著咄咄逼人的氣勢,反而更像一位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對周遭的一切充滿了好奇。
他被直接帶到了技術長穆拉提的辦公室。辦公室裡,那面畫滿了架構圖和紅色便利貼的白板,像一幅記錄著潰敗的戰爭地圖,依舊原封不動地掛在那裡。
穆拉提看起來比昨晚在電話中更加疲憊,但眼神中多了一絲孤注一擲的決心。她省去了客套,直接切入主題,像一個急於向消防隊長描述火場情況的屋主。
「艾佛勒先生,謝謝你這麼快過來。」她指著窗外樓下的開發區。「問題就在那裡。我有一群全台灣最頂尖的軟體工程師,他們的履歷拿出來,任何一家公司都會搶著要。但是,我把他們放在一起,產出的卻是災難。」
她開始快速地、條列式地陳述問題:
「『方舟平台』的代碼複雜度已經失控,技術債堆積如山,沒人敢輕易去動核心模組。」
「前端和後端團隊的關係勢同水火,他們用 Jira tickets 作為互相攻擊的武器,而不是協作的工具。」
「我們的 QA 團隊成了團隊的敵人。每次他們回報 Bug,開發團隊的第一反應不是感謝,而是質疑:『你的測試環境有問題吧?』」
「產品經理被當成傳聲筒,他們夾在業務和開發之間,兩邊都不討好。需求變更成了家常便飯,沒有人尊重 Sprint 的承諾。」
「我們所有的會議,特別是 Sprint 回顧會議,都死氣沉沉。沒人說真話,大家只是等著會議結束好回去繼續加班。」
穆拉提一口氣說完,雙手抱在胸前,看著艾佛勒,眼神中帶著一絲挑戰,似乎在說:「你看,問題就是這麼棘手,你有什麼靈丹妙藥?」
艾佛勒一直靜靜地聽著,偶爾在他的筆記本上寫下幾個關鍵詞。他沒有立即回應她的問題,而是問了一個看似不相干的問題。
「穆拉提技術長,」他的語氣很平緩,「您還記得『方舟平台』1.0版本發布時,團隊是什麼樣子的嗎?」
這個問題讓穆拉提愣了一下。她緊繃的肩膀稍微放鬆,陷入了回憶。「那時候……那時候我們只有不到十個人。大家擠在一個小辦公室裡,沒有什麼前端後端之分,誰有空誰就上。發現 Bug,旁邊的人立刻就過來一起看。我們為了慶祝第一個付費客戶上線,還一起去吃了熱炒……」她的語氣中流露出一絲懷念。
「聽起來那時候的『系統』運作得很好。」艾佛勒說道,他刻意強調了「系統」這個詞。「那麼,從那時候到現在,為了應對不斷變大的規模,你們都『添加』了些什麼到這個系統裡?」
穆拉提順著他的思路想下去:「我們增加了更多的工程師,把他們分成了前端、後端、DevOps、QA 團隊。我們引入了更複雜的專案管理工具,制定了更嚴格的開發流程、Code Review 規範、上線審批流程……」
她突然停住了。她意識到,他們添加的每一個「解決方案」,似乎都成了今天新問題的根源。部門劃分導致了壁壘,流程工具異化成了官僚枷鎖。
艾佛勒看出了她的頓悟,繼續溫和地引導:「您剛剛描述的,都是火災的『症狀』:濃煙、高溫、燒毀的傢俱。您請我來,可能希望我能幫您找到最強大的滅火器,迅速把火撲滅。但我的工作不是這個。」
他站起身,走到那面混亂的白板前。
「我的工作,是和您以及您的團隊一起,研究這棟建築的結構、通風系統、電路佈局,以及堆放在角落的易燃物。我們要一起搞清楚,這場火災,到底是意外的火星引起的,還是這棟建築的設計本身,就注定它遲早會燒起來?」
艾佛勒的這番話,讓穆拉提感到一陣莫名的震動。她一直以來都以一個「解決問題者」自居,習慣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艾佛勒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更宏大的視角。他不是來評判對錯,也不是來提供標準答案的救世主。他是來當一面鏡子的。
「所以,你打算怎麼做?」穆拉提問,語氣已經從急切轉為了好奇。
「我需要您的許可,讓我進入這個『火場』。不是作為一個管理者,也不是一個評審,只是一個沉默的觀察者。」艾佛勒回答,「我想參加你們的日常站會、計畫會議、回顧會議。我想和您的工程師、QA、PM聊一聊,聽聽他們的故事。我想看看你們的 Jira 看板、你們的 Slack 頻道,去感受資訊在這個系統裡是如何流動的。」
他頓了頓,總結道:「在我能提出任何有意義的建議之前,我必須先成為這個系統的一部分,去理解它的語言,感受它的脈搏。我需要繪製出屬於你們『星雲科技』的,那張看不見的『地圖』。」
穆拉提看著眼前這個男人,他沒有承諾任何快速的結果,反而提出了一個需要時間和耐心的方案。但在他平靜的眼神中,穆拉提第一次感覺到,眼前的混亂或許不是一個無解的死結,而是一個可以被理解、被拆解的複雜系統。
她感到一絲希望,不是來自於找到了答案,而是來自於終於找到了一個正確的提問方式。
「好的,艾佛勒先生。」她點了點頭,做出了決定。「你需要的所有權限,我都會給你。歡迎加入『星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