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4
1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簡單來說,它就是一套讓模型能夠理解「上下文」的標準化溝通協定。
但這具體帶來了哪些好處?它跟我們熟悉的API,例如用FastAPI打造的RESTful API,又有什麼不同呢?

MCP 的核心優勢:為什麼我們需要它?

首先回到最初假設,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上下文」溝通方式,會發生什麼事?

  • 開發者端: 每當一個新的模型或應用程式出現,開發者都必須重新學習、重新串接,耗費大量時間在處理不同工具間的溝通問題,而非專注於打造核心功能。
  • 模型端: 模型收到的「上下文」資訊格式雜亂無章,就像在聽來自四面八方、語言不通的人同時說話,難以有效理解,自然也無法提供精準的服務。

MCP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個混亂的局面,它的核心優勢在於:

  • 標準化 (Standardization): MCP提供了一套統一的「上下文」格式,讓所有工具和模型都能「說同一種語言」,大大降低了開發和串接的複雜度,提升了效率。
  • 豐富的上下文表達 (Rich Context Representation): MCP 不僅僅是傳遞文字,它能夠更結構化、更完整地描述當前的「情境」,例如:使用者正在編輯哪個檔案的哪一行、開啟了哪些網頁、系統的狀態是什麼等等。
  • 提升模型間協作能力 (Enhanced AI Collaboration): 當模型能夠精準掌握「上下文」,它就能更像一個真正的「助理」,主動提供協助、與使用者進行更流暢的互動,甚至與其他工具協同作業,完成更複雜的任務。

MCP vs. 一般 API (以 FastAPI 為例)

雖然 MCP 和 FastAPI 建立的 RESTful API 都是用來做溝通的,但他們的設計理念和應用場景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特性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 FastAPI (RESTful API)
溝通核心 上下文 (Context) 資源 (Resource)
設計目的 讓模型理解「情境」,提供智慧化、主動式的協助 對「資源」進行操作 (新增、讀取、更新、刪除),實現特定功能
溝通模式 持續性、狀態性 的溝通,模型需要持續了解當前狀態 無狀態 (Stateless) 的請求-回應模式,每次請求都是獨立的
資料焦點 描述「正在發生什麼事」的情境資訊 執行特定動作所需的數據
應用範例 - 程式碼助理:根據你正在寫的程式碼,即時提供建議- 智慧文件編輯器:根據文章內容,自動推薦相關資料 - 電商網站後端:管理商品、訂單、使用者等「資源」- 社群平台 API:讓第三方應用程式可以讀取或發布貼文

簡單來說,FastAPI 這類的 RESTful API 比較像是一個「指令明確的工具箱」,你必須明確地告訴它「對哪個東西做什麼事」。

MCP 則更像是一個「隨時待命的智慧助理」,它會一直觀察你正在做什麼,並在你需要的時候,主動提供最貼切的幫助。

總結

MCP的價值在於,它將模型從一個「被動的指令執行者」,提升為一個「能夠理解情境、主動協作的智慧夥伴」。


上一篇
【Day 03】什麼是MCP
下一篇
【Day 05】什麼是MCP-Host
系列文
MCP的30天養成計畫1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