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了 Zero Trust 的六大支柱,今天要挑一個大家最有感的:資料(Data)。
因為對公司來說,伺服器壞了可以重建,但 資料外洩 可能直接 GG。
這邊先聲明,我今天不是要聊什麼 3-2-1 備份法(3 個備份、2 種不同媒介、1 個異地保存),改天有機會再分享。今天的主題不是「怎麼救回資料」,而是「怎麼防止資料飛出去」。
想像一下:
一封 Excel 被傳到外部,裡面有上萬筆客戶電話與身分證字號。
你覺得新聞標題會寫「電腦壞掉」?還是「XX 公司洩漏個資」?
再想一個場景:
公司沒有禁止員工使用 Line、Google Drive、Gmail。
一名快離職的員工,被挖角時需要帶走設計圖,他只要一個滑鼠拖曳,就把檔案丟進 Line,公司可能瞬間損失數千萬。
在 Zero Trust 框架中,「資料(Data)」支柱強調 分類、加密、可控,而 DLP 就是實現這一點的關鍵工具。根據最新報告,2025 年 AI 驅動的攻擊(像是深偽、或自動化資料竊取)讓資料外洩風險增加了 15%。這意味著公司更需要關注「資料在移動中的保護」。
DLP 的核心目標:避免資料外洩、濫用或流向錯誤的人。
近年來的統計數字:
這些數字背後,代表的不只是 IT 成本,而是 商譽與客戶信任的流失。
造成外洩風險的幾個趨勢:
甚至連客戶都會有相關規定,要保護他們資料
而實務上,DLP 的落地往往分為四個階段:
常見風險場景:
2025 年的新趨勢:「影子 AI」(未經授權的 AI 工具使用),導致資料外洩事件增加 20%,因為員工常不小心將機敏資料輸入 ChatGPT 等外部平台。這跟前陣子 Grok 4 外洩事件、早期 GPT 被濫用的案例,都說明了 AI 場景下的 DLP 更關鍵。
DLP 大致可分成三個面向,每一種都有應用場景與限制:
一般型 DLP
特點:管控 USB、郵件、印表機等資料流通途徑。
應用:最貼近傳統 IT 環境,覆蓋面廣。
挑戰:政策需要長時間訓練與調整,容易誤判。
有時候只是想寄個午餐菜單,卻也被擋下來。
雲端整合型 DLP
輕量型 DLP(DLPP / 在地方案)
不論是哪一種,最難的不是工具,而是內部如何定義什麼才算「機敏資料」。
另外值得注意:Email 仍是資料外洩的主要管道(佔超過 30% 事件),因此「郵件 DLP」常被獨立出來。近年也有更多方案開始與 SASE(Secure Access Service Edge) 結合,讓 DLP 可以涵蓋跨境雲端流量,成為完整的安全架構一環。
現代 DLP 已經不只是關鍵字比對,而是結合更多技術來降低誤判與漏判,例如:
這些能力已經成為 業界 baseline,換句話說,如果一套 DLP 工具連 OCR、行為分析都沒有,就很難稱得上是「新一代方案」。
例如:員工用 私人手機拍照帶走設計圖,這是傳統 DLP 完全無法偵測的。
因此許多公司會先導入 浮水印/追蹤型方案(如 IST),至少先做到「有跡可循」,再慢慢推進完整 DLP。
報告顯示,2025 年遠距辦公導致 45% 外洩來自個人設備(BYOD)。這也呼應 Zero Trust 的精神:DLP 必須與 身分驗證、裝置合規 整合,才能真正落地。
防火牆擋住的是「外面的人」,
DLP 要擋的,卻是「裡面的人」。
而在 2025 年,DLP 也不只是「檔案不能帶走」的工具,
更是 企業數位轉型、AI 時代下,守住信任最後一道防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