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展開 30 天 Vibe Coding 全端開發計畫。主題我決定結合自身經歷:一個「復健日誌與醫病協作平台」。這個應用可以讓病人每天紀錄復健進度,醫師與治療師能即時看到狀況並留言回饋,達到遠端同步與跨角色協作的效果。對我來說不僅是練習開發,更是能切身使用的實際應用。
在這個計畫中,我希望透過「邊做邊學」的方式,把完整的全端開發流程跑過一次。我設定了四大訓練目標:
(1)前端與後端串接,建立清楚的資料流;
(2)雲端部署與持續整合,確保應用能穩定運行;
(3)多人協作設計,理解如何在系統中支持不同角色的權限與互動;
(4)AI 協作開發,善用 Claude Code 的 Vibe Coding 模式,模擬結對程式設計,提升開發效率與程式品質。
30 天後,我希望能完成一個可用的 MVP,並累積實戰經驗,特別是學會如何在 AI 協作下快速完成全端專案,真正把「AI 作為開發夥伴」落實在工作流程中。
由於本人三個月前打籃球受傷,前十字韌帶斷裂及半月板破損,其實是非常常見的運動傷害,且目前的醫療進步使用關節鏡手術加速恢復,但手術後需要經歷漫長的復健旅程,這過程中意識到執刀醫生、物理治療師與患者本人,其實需要密切的溝通及更新狀態,才能發揮手術的最大效益,但現代人工作忙碌,醫生每日看診病患眾多,治療師也很難清楚記得每個個案的狀況。
因此萌生想開發一個復健紀錄的工具,適用於可以同步三個角色的溝通,且病人也可以記錄過程,了解自己的蛻變與進步。
這是一個 多角色復健追蹤應用 (Rehab Tracker)。
角色與需求:
主要功能:
參考使用HC的Templa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Q1bRZaHH24&t=9s
project-root/
├── CLAUDE.md              # Essential rules for Claude Code
├── README.md              # Project documentation
├── LICENSE                # Project license
├── .gitignore             # Git ignore patterns
├── src/                   # Source code (NEVER put files in root)
│   ├── main/              # Main application code
│   │   ├── js /    # Language-specific code
│   │   │   ├── core/      # Core business logic
│   │   │   ├── utils/     # Utility functions/classes
│   │   │   ├── models/    # Data models/entities
│   │   │   ├── services/  # Service layer
│   │   │   └── api/       # API endpoints/interfaces
│   │   └── resources/     # Non-code resources
│   │       ├── config/    # Configuration files
│   │       └── assets/    # Static assets
│   └── test/              # Test code
│       ├── unit/          # Unit tests
│       └── integration/   # Integration tests
├── docs/                  # Documentation
├── tools/                 # Development tools and scripts
├── examples/              # Usage examples
└── output/                # Generated output files
 感謝 未知作者 的精彩分享!
JavaScript 生態系統真的很豐富,這樣的分享對開發者很有幫助。
也歡迎版主有空參考我的系列文「南桃AI重生記」:https://ithelp.ithome.com.tw/users/20046160/ironman/8311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也歡迎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