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訪談階段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及我們決定轉向量化的重要決策。今天要接續這個故事,深入聊聊我們如何與AI協作,從眾多變數中找到量化的核心焦點,並最終決定自主開發追蹤系統的完整過程。
在決定進行量化後,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要量化哪個部分?
回顧之前的訪談和觀察,我們發現整個銷售流程中充滿了太多變數:
客戶諮詢階段的變數:
系統架構的限制:
環境因素的影響:
面對這麼多變數,我帶著困惑向Claude請教:
我的 Prompt:
"我們想要量化銷售流程,但發現前段的客戶諮詢時間變數太多,包括客戶決策風格、商品複雜度、外部系統查詢等。請協助我們思考,應該聚焦在哪個環節進行量化會比較有意義?"
Claude的分析建議:
這個建議讓我們有了明確的方向:專注量化「客戶確定下單後,業務建立訂單的完整過程」。
有了明確的量化目標後,我們開始評估實作方案。第一個想法當然是:有沒有現成的工具可以使用?
於是再次向 Claude 請教:
我的 Prompt:
"目前市面上的工具可以量化銷售流程嗎?如果有,請列出幾個我們可以測試的工具,並簡易說明原因嗎?"
Claude提供的市面上選擇有很多:
拿到Claude的工具清單後,我們逐一測試和評估各種工具是否符合我們的需求。
經過一輪工具測試,我們發現標準化工具都無法完美滿足需求。於是我再次向Claude請教:
向Claude詳細說明我們的需求後,得到了具體的技術建議:
我的完整 Prompt:
"我們想追蹤訂單建立流程中每個步驟的時間,特別關注:1)客戶資料輸入耗時 2)商品加入訂單耗時 3)反覆編輯的頻率和時間成本 4)付款資訊填寫耗時。現有的GA和Hotjar都無法滿足這些精細化需求,請建議技術實作方案。基於我們的系統架構,我目前比較傾向使用 Google Sheets、Google Apps Script 和 GTM 來做記錄,你覺得這個方式可行嗎?"
Claude的解決方案:
這時我意識到一個重要點:Claude並不知道我們的系統實際長什麼樣子。如果只是簡單回答「好的」,他可能會基於想像設計出一套與我們真實系統不符的追蹤節點。
於是我詳細向Claude說明了我們的實際操作流程:
我的完整 Prompt:
"好,請幫我設計追蹤節點。我建立訂單的流程是:訂單管理頁 → 點選創建訂單 → 點選創建新客戶 → 客戶email填寫 → 配送資料填寫 → 新增產品 → 其他欄位填寫 → 建立訂單。這裡都還不要寫程式喔,我們都單純規劃就好。"
注意: 這裡不是單純地告訴他 yes 或 no,而是要詳細說明你的系統操作流程,才能夠讓他設計出正確的追蹤節點,否則他會想像一套流程設計給你,那麼就脫離了我們目前系統的操作流程了。
我也特別告訴他「這裡都還不要寫程式喔,我們都單純規劃就好。」,這樣他就知道我們目前只會先規劃,不會真的寫程式,他也知道我們目前的進度和需求,這樣才會設計出正確的追蹤節點。
這個從「理論規劃」到「實際實作」的轉變,將展現AI如何在技術實作層面提供具體的協助,以及人機協作在解決真實業務問題上的實際價值。
根據以上 Claude 設計的追蹤節點,明天我們將分享與AI協作建立實際追蹤系統的過程,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