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系列的深度實踐,我們從AI協作的摸索期走到了成熟運用階段。這些經驗的價值不應該只停留在個人層面,而是要系統化為可傳承的知識體系。今天我要將最關鍵的成功經驗和避坑指南整理出來,讓後來者能夠快速上手,避免重複踩坑,更有效地運用AI協作進行原型設計。
28天實踐中最關鍵的三個成功因素:明確的技術邊界(HTML、CSS、JS分離原則)、業務context的完整準備、階段性目標的清晰控制。這三個因素決定了AI協作的效率和品質。技術邊界讓AI產出保持一致性,業務context確保AI理解真實需求,階段控制避免過度工程化。
最容易踩的三個錯誤陷阱:假設AI能自動理解複雜業務邏輯、期待AI一次性產出完美解決方案、忽視跨功能整合的重要性。Day11的產品查詢偏離、Day15的功能孤島問題、Day17的過度完善傾向,都是這些陷阱的典型表現。認識這些陷阱比學會更多prompt技巧更重要。
讓我展示一個完整的新手入門prompt範例,幫助初學者建立正確的AI協作模式。
設計一個簡單的門市客戶查詢系統原型:
業務需求:
- 門市店員需要快速查詢客戶資訊
- 支援姓名和電話號碼搜尋
- 顯示客戶基本資料和最近購買記錄
- 適用於iPad橫直向操作
技術要求:
- HTML檔案:語意化結構,包含搜尋表單和結果展示區域
- CSS檔案:響應式設計,主色調#2B66FF,最小觸控48px
- JS檔案:搜尋功能邏輯,模擬資料展示,錯誤處理
完成度控制:
- 專注在核心搜尋功能,不需要複雜動畫效果
- 使用基本的transition,限制在0.3秒內
- 模擬資料即可,不需要真實API整合
請分別產出三個獨立檔案,確保結構清晰易維護。
當AI產出不符預期時,修正策略比重新開始更有效。常見修正方向包括:明確化需求邊界、增加具體的技術約束、提供正面和負面範例。比如發現AI過度設計時,可以加入「避免使用復雜CSS動畫」的明確禁止項,而不是說「簡單一點」這種模糊指令。
邊界控制是AI協作最重要的技能。具體做法包括:用量化標準取代主觀描述、設定明確的禁止清單、階段性驗收而非等待完美。Day17的經驗告訴我們,「0.3秒transition限制」比「簡單動效」更能讓AI理解邊界。這種精確控制讓協作效率大幅提升。
向團隊成員介紹AI協作時,實作展示比理論說明更有說服力。建議從最簡單的靜態頁面開始,讓團隊看到AI能快速產出結構化的HTML和CSS。重點強調AI是「加速器」而非「替代者」,需要人工提供清晰指令和品質把關。避免過度承諾AI的能力範圍。
建立團隊AI協作標準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一階段統一技術架構(檔案分離、命名規範),第二階段建立prompt模板庫,第三階段制定協作流程和品質檢查機制。每個階段都要有具體的成功案例做為參考標準,讓團隊成員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評估依據。
基於關鍵轉折點的反思,最重要的避坑檢查清單包括:開始前是否準備完整的業務context?是否設定了明確的技術邊界?是否建立了階段性驗收機制?功能開發是否考慮了跨頁面整合?是否控制了AI的完善傾向?這五個檢查點能避免90%的常見錯誤,讓AI協作保持高效和可控。
好的經驗傳承不是把所有細節都教給別人,而是幫助他們避開最大的坑,快速建立正確的協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