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到 3-2-1 備份原則,備份能確保資料還在,但光有備份,並不代表系統能夠快速恢復上線。
每年不管是 ISO 還是法規,總有個大魔王:災害復原(Disaster Recovery, DR)。
當然做這個DR的報告也很麻煩...
DR 是讓企業在天災、人禍或設備故障後,快速恢復營運或維持關鍵任務功能。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包含規劃、測試,甚至可能需要異地的 DR Site 或雲端資源來支撐。相關連結
時間就是金錢
停機不只是「不方便」,是直接的營收與商譽損失。產業統計顯示 IT 停機平均成本可高達每分鐘 17,000 美元,縮短 RTO 就是現金流保命。
資料完整 ≠ 服務可用
昨天的備份不代表今天能上線。如果重建環境要花三天,對客戶來說仍然是「停擺」。這就是 RTO(恢復時間目標)/ RPO(復原點目標) 的重要性。
合規與稽核要求
ISO 27001 以及大客戶稽核,會要求不只要有備份,還要具備 DR 計畫與演練證據,證明「真的回得來」。
降低單點風險
火災、水災、地震、機房斷電、勒索軟體……任何一件事都可能讓主站與本地備份同時失效。異地/異平台 DR 才能把雞蛋分開放。
在 ISO/IEC 27001:2022 中,附錄 A 控制項 5.30「ICT 對營運持續的就緒度(ICT Readiness for Business Continuity)」 明確指出:
高階管理者必須能在事故中快速做決策,確保業務不中斷。
RTO 與 RPO 必須清楚定義,並在組織內廣泛傳達。
必須定期進行測試與演練,量測恢復時間、反應速度等關鍵指標。
ICT 連續性計劃應包含:
換句話說,ISO 不只要你「有備份」,還要你證明系統真的能依照 RTO/RPO 在限定時間內復原。
備份能確保「資料不會永遠消失」,
但只有 災害復原計畫,才能確保「公司能在風暴後繼續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