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冷氣是最後才裝的,但事實上它會進場三次,而且第一次的時機超級關鍵,在木作還沒開工前,就要先確認走線與定位。
這一步沒處理好,後面天花板的設備、窗簾盒、感測器等都可能沒地方裝,甚至要拆掉重來。
這次我和設計師一起請冷氣師傅到場,重點是確認銅管與排水路徑。當時我們討論了幾個關鍵問題:
這些看起來只是冷氣的問題,但其實會直接影響到整個空間的智慧設備配置。
小提醒:智慧家庭很多設備都會藏在天花板,例如 Wi-Fi AP、紅外線感測器、漏水偵測器、攝影機。如果冷氣銅管亂繞,會讓這些設備沒有位置可以放。
這次就是實際拉管線,包含銅管和排水管,通常會走在天花板或牆角邊。時機點非常關鍵,如果錯過,就可能踩下列幾個坑:
我自己的做法是還沒開始木作前,銅管與排水管就已經全部拉好,設計師也會根據這些走線來微調櫃體跟天花板設計。
這階段才是大家熟悉的「裝冷氣」:把室內機掛上、室外機架上,然後通電測試。但只要前面有一點沒處理好,這階段就不會是「收尾」,而是「拆天花板、拆櫃體的開始」。
別小看冷氣,它會牽動以下幾個智慧家庭的重點設計:
冷氣控制方式會影響弱電配置
銅管與排水會影響天花板空間與佈線設計
我家的所有銅管都統一從書房窗戶旁邊出去,但這邊的空間極度緊繃,因為:
這幾個條件卡在一起,我們現場反覆丈量與試算尺寸,最後窗簾盒的位置與深度是精算過才施工,否則就會銅管外露或窗簾卡住。
冷氣銅管看起來不智慧,但它的走向與結構,會牽動你整間房子智慧設備的佈線可能性。智慧家庭的美感與穩定性,其實很大一部分,來自這些最一開始的工項有沒有規劃好。這些前期看起來跟智慧無關的冷氣配置,其實正是智慧家庭「能不能穩、能不能美」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