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合 Google 地圖 API 後,Agent 已能正確輸出地點對應的經緯度。接下來只需將這些座標欄位更新至 API Server,即可完成資料流的串接。以下是對應的程式碼修改:
手機端完成資料流程串接後,我們發現時間欄位的表現異常。經討論後確認,若直接在時間中加入固定的時區偏移,不僅解析困難,還可能因地區性因素(例如歐洲的夏令時間制度)導致偏移誤差,如 UTC+6 或 UTC+7 的變動。
因此,我們決定調整欄位設計:時間欄位改為儲存當地時間,並由 AI 額外產生對應的時區資訊,讓使用者能更清楚地理解所處的時間環境。
以下是新增的 prompt:
- Use the RFC 3339 time format without a timezone offset.
- Fill in the timeZone for the location to be visited.
API Server 的回傳格式也需要同步更新,以符合新的資料結構設計。修改的地方如下:
這樣一來整體流程就串接完成了。透過 pydantic
對資料格式進行正規化,不僅方便維護,也讓欄位結構更清晰一致,只需簡單調整即可快速對應後端需求,大幅提升開發效率與可擴充性。
但在實際使用上,我們發現活動地點範圍太廣。由 Google 地圖輸出的經緯度往往涵蓋大片區域,例如若活動地點是日月潭,系統可能會回傳一個非常大的範圍,導致 App 上顯示的路徑不夠精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初步的想法是請 Agent 到 Google Map 搜尋存在的地點,並從中選擇一個具體地點作為活動地點,如此應能有效縮小範圍,提升路徑顯示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