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7
0
生成式 AI

生成式AI洞察 (Generative AI Insights)系列 第 8

第七天之二:AI供應鏈資安警報 — 你的AI模型真的安全嗎?

  • 分享至 

  • xImage
  •  

各位資安界的鍵盤俠們,今天我們暫時把目光從LLM的技術演進,轉向一個更嚴肅、但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AI供應鏈的資安警報

你可能以為,從Hugging Face或雲端平台下載一個模型,就像在App Store下載一個App一樣安全。你相信平台、相信模型名稱,然後 pip install 一行程式碼就搞定。但如果我告訴你,這行簡單的指令,可能正在為惡意程式打開大門呢?

Palo Alto Networks 的 Unit 42 團隊最近揭露了一個超乎想像的漏洞:「模型名稱空間重複使用」(Model Namespace Reuse)。這個發現就像是,我們一直以為App Store的App名稱是唯一的,結果發現駭客可以重新註冊一個被下架的App名稱,然後用它來發布一個惡意版本。

這聽起來很像科幻電影,但它真實地發生了,而且影響範圍廣泛。

攻擊原理:一場信任的劫持

核心問題在於,許多AI平台(如Hugging Face)允許用戶刪除或轉移模型名稱空間。當這個名稱空間被釋放後,攻擊者可以立即重新註冊它,並上傳一個帶有惡意程式碼的假模型。

而我們的程式,通常是透過名稱來引用和下載模型。

# 假設 model_name 曾是一個安全模型
model = pipeline("model_name") 

# 但現在,駭客已經重新註冊了這個名稱空間...
# 於是,你的系統可能在不知情下,下載並運行了惡意模型

這就像是有人偷了你的郵箱地址,然後用你的名義發送惡意信件。一旦成功,駭客可以透過這個「假模型」執行遠端程式碼(RCE),對你的伺服器進行任意操作。這漏洞不僅存在於開源社群,連Google Vertex AI、Microsoft Azure AI Foundry 等主流雲端平台都無法倖免。

工程師的反思:我們必須改變信任模式

這個漏洞給了我們一記警鐘:在AI供應鏈中,單純依賴名稱是危險的。 我們必須從「信任模型名稱」轉變為「驗證模型來源」。

Unit 42 和 AIDEFEND 提出了幾種應對策略,這些都值得我們每個工程師深思:

  • 版本釘選(Version Pinning): 別再用「latest」這種浮動標籤了!明確指定你需要的模型版本,就像你在 package.jsonrequirements.txt 中釘選版本號一樣。使用哈希值(Hash)來確保你下載的檔案沒有被竄改。
  • 模型 SBOM 與來源證明: 想像一下,每個模型都有一個「身分證」或「開發者憑證」。這個證件包含了模型的所有資訊,從訓練數據、程式碼到哈希值,並有數位簽章證明其真實性。我們需要這樣的標準來確保模型的完整性。
  • 內部鏡像與受控儲存: 將你需要的模型複製到內部或受信任的私有儲存庫中。這樣,你的生產環境就不需要直接與外部公開平台連線,大幅降低風險。這就像是把你的食材都存放在自家的冰箱裡,而不是每次做飯都去外面超市採買。
  • 持續掃描與監控: 自動掃描你的程式碼,檢查所有模型引用。同時,監控你的網路連線,一旦發現有模型從非預期的來源下載,立即觸發警報。

結語:安全,從每一行程式碼開始

AI的發展速度令人興奮,但資安的挑戰也隨之而來。這個「模型名稱空間重複使用」的漏洞,提醒我們在擁抱AI新技術的同時,必須重新審視並強化我們的安全實踐。

AI安全不再是選配,而是必修課。作為工程師,我們的職責不僅是創造,更是守護。


上一篇
第七天:LLM市場群雄逐鹿:OpenAI、Google、Anthropic、Meta策略大比拚
系列文
生成式AI洞察 (Generative AI Insights)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