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Day1 談 Cloud Native 的概念,到今天已經來到倒數第二篇文章。一路走來,我們實作了 Cognito 登入、API Gateway + Lambda 後端、DynamoDB 資料模型,還加上 CI/CD Pipeline 自動化部署。
今天就不急著衝新功能,先停下來回頭看看,這 29 天我們到底完成了什麼,然後帶大家認識一個 AWS 的經典指南——Well-Architected Framework (WAF),看看它怎麼幫我們把專案跟「雲原生思維」串起來。
早期很多人搬上雲的第一步,就是「把資料中心的東西原封不動搬到 AWS」。結果雖然是在雲上跑,但維運還是麻煩、成本也沒省多少。
AWS 看久了就發現:大家需要的不只是服務,而是一套「判斷架構好壞」的準則。於是 2015 年,Well-Architected Framework 誕生了。
它不是規範,更像是一份「架構健康檢查表」,讓你在設計或回顧系統時,能用六大支柱來檢視:
這六個面向,就是 AWS 用來引導使用者走向「雲原生最佳實踐」的指南針。
回顧一下這個「多人協作平台」專案,我們一路完成了:
身分管理 (Cognito)
後端邏輯 (API Gateway + Lambda)
資料模型 (DynamoDB)
部署與自動化 (CI/CD)
前端 Demo
一路看下來,其實已經是一個能跑的雲原生小平台了。
光有功能還不夠,我們也要看看這個架構「健康不健康」。這時候 WAF 就派上用場。
把我們的成果放進六大支柱的框架來看,大概是這樣:
WAF 支柱 | 對應實踐 |
---|---|
Operational Excellence (卓越營運) | GitHub Actions + CDK,自動化部署與版本控管 |
Security (安全性) | Cognito 登入驗證、IAM Role 最小權限原則 |
Reliability (可靠性) | Serverless 架構 (Lambda + DynamoDB),天然高可用 |
Performance Efficiency (效能效率) | DynamoDB 單表設計,靠 GSI/LSI 提升查詢效率 |
Cost Optimization (成本最佳化) | Free Tier 開發 + AWS Budgets 做成本控管 |
Sustainability (永續性) | Serverless 彈性計算,需要才用,避免資源浪費 |
可以看到,用 WAF 來檢視專案,就像是把一個「功能清單」轉換成一個「架構清單」。
其實這也是 WAF 在業界最常見的用法之一:
換句話說,WAF 不只適用在這個小專案,而是能陪伴任何系統的全生命週期。
今天我們先放慢腳步,整理這 29 天的成果,並用 WAF 幫專案做了一次「健康檢查」。
結果發現,之前一個個看似獨立的實作,其實都能和 WAF 六大支柱對應起來。這不只是巧合,而是雲端服務設計背後的思維自然展現。
對我來說,這系列的收穫不僅是「做出一個能跑的平台」,更是開始養成了 用雲端思維看待架構 的習慣。
明天就是 Day30,也是最後一篇。我會帶大家完整展示這個協作平台的成果,並聊聊未來的擴充方向。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