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曾經接觸過 Scrum、看板(Kanban)、極致編程(XP),應該都體會過敏捷方法的核心精神:
先做出一小塊有價值的東西,交付給使用者,再根據回饋不斷改進。
與過去「一次規劃、一次交付」的瀑布式開發相比,這樣的方式確實更具彈性。但因為敏捷本身並沒有「一套通用標準答案」,因此在實踐中,許多團隊會陷入以下困惑:
實際導入時,人們很快會發現:各種方法都有優點,也各自存在盲點。最後多數團隊採用的,往往是「混合與調整」後的版本。但如果這種混用沒有清晰的原則與依據,就容易失控,甚至造成更大的混亂。
這正是 Disciplined Agile(簡稱 DA)誕生的背景。
DA 並不是要取代 Scrum 或 Kanban,而是把這些方法的優點與實踐整合起來,再納入 Lean、DevOps,甚至傳統專案管理的元素,形成一個「情境導向的工具箱」。
因此,DA 與其說是一種新方法,不如說是一個決策工具集(Toolkit)。它幫助組織根據自身情境,挑選最合適的策略與實踐方式。
敏捷通常從軟體團隊起步。但當組織希望在產品策略、跨部門協作、企業治理上也推行敏捷時,就會遇到新的挑戰:
DA 的特色就在於:從小團隊的敏捷實踐出發,逐步延伸到整個組織的敏捷轉型。
換句話說,Scrum、Kanban 就像單一功能的工具,而SAFe 嘗試處理大規模協作,但又常被批評過度重流程,失去敏捷精神。而 DA 則是一個完整工具箱,幫助團隊在不同情境下,找到最合適的工作方式。
DA 的出發點很單純:與其爭論「哪個方法才是正統敏捷」,不如承認不同情境需要不同解法。
它強調的核心理念包括:
敏捷的目的不只是快速交付,而是要讓顧客滿意,甚至驚喜。這代表團隊要不斷思考:
金融系統與電商網站的挑戰完全不同,如果硬套同一套方法,多半會失敗。DA 的做法是:列出可行選項、適用情境與風險,幫助團隊依據當下條件,建立最適合的工作方式(Way of Working, WoW)。
Scrum、Kanban、XP 各有優勢,但在現實中常需混搭、截長補短。DA 承認這個現實,並整合各家優點為基礎來提供選擇依據。
關鍵不在於是否「遵守框架」,而是價值能否順利交付到顧客手中。這代表要持續檢視:
DA 最著名的口號就是:「Choose Your WoW(選擇你自己的工作方式)」。這不只是一句標語,而是一種核心信念:「團隊既有權利,也有責任決定最適合自己情境的工作方式。」
敏捷導入常常失敗,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方法被當成「標準答案」來套用,卻缺乏真正做出選擇的能力。例如:
如果團隊只能被動遵守規則,問題依舊無法解決。最後只剩下「形式上的敏捷」,卻沒有帶來真正價值。
DA 的價值在於引導團隊思考:
這是一種以「流程目標」為核心的決策思維。透過不斷選擇、檢視、調整,團隊逐漸形成專屬於自己的工作方式。
當團隊能主動選擇自己的工作方式,就不再是「被規範」,而是「自主負責」。因為要對結果負責,成員自然會更積極思考「怎麼做會更好」,而這些由團隊自己訂下的規則也會更貼近真實需求。
DA 不是提供「唯一正確的答案」的敏捷框架,而是幫助團隊在各種情境下做出最佳選擇,並持續進步。這正是它的本質:
更彈性、更務實的敏捷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