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Disciplined Agile(簡稱 DA)的生命週期中,「啟動」階段負責構想與方向設定工作,「建構」階段專注打造可交付的解決方案,「交付」階段則將成果安全地交付到用戶手中。
但如果只關注這三個階段,團隊的知識、能力與改進往往會隨專案結束而中斷。就像短跑衝刺,雖然衝得快,但卻缺乏長期耐力。
持續(Ongoing)階段的概念,就是為了解決這個斷層。它代表一組持續運作的任務,不受專案開始與結束的限制,跨越所有階段,確保團隊在交付價值的同時,也在累積能力、優化流程、強化協作。
如果說其他三個階段是專案的「高峰時刻」,持續則像是支撐整座舞台的鋼骨,確保整齣戲能順利演出。
在傳統專案觀念裡,團隊往往「做完就散」,知識隨著成員流失、流程重頭再來,導致每一次專案就像一次孤立的冒險。
持續的概念正是為了打破這種「重複造輪子」的模式,把那些需要長期維持的任務提煉出來,成為跨專案、跨階段都要經營的核心工作。
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條「專案心跳線」:專案可能會開始、結束、再開始,但這條心跳線一直存在,讓團隊在不同專案之間,能保有累積下來的知識、成熟度與改進成果,而不是每次都從零開始。
舉例來說,開發一個跨多個團隊的大型系統時,如果沒有持續階段的持續協作與知識傳遞機制,就可能出現這個團隊不久前踩過的坑,另一個團隊又立刻再掉一次。
相反地,有了持續階段的學習與治理,改進才能夠快速複製到其他團隊,降低重複錯誤的成本。
因此,「持續」不是附屬品,而是敏捷組織長期健康與競爭力的保證。沒有它,再華麗的迭代節奏與部署速度,也都只是短跑的衝刺,而談不上真正的持續進化。
在持續階段中團隊需要的不只是「維持運作」,更要在日常中持續優化。持續階段的流程目標就像一個完整的免疫系統,同時維護團隊的「人、事、風險、資源、工作方式、治理、需求、數據、價值」九個面向,確保組織能長期健康地成長。
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循環:從人員成長開始,到工作如何被接收、追蹤,再到治理與成果衡量,每個面向都環環相扣。
培育團隊成員(Grow Team Members)
透過訓練、指導與回饋,幫助團隊成員在專業技能與合作能力上不斷成長。這能提升士氣與投入感,讓團隊具備持續迎接挑戰的能量。
協調活動(Coordinate Activities)
建立清晰的工作協議,確保內部及跨團隊的合作有條不紊。這能降低等待與重工,提升整體協作效率。
風險應對(Address Risk)
提早辨識與處理潛在風險,並將風險納入工作排序考量。這能減少不確定性,提升專案成功率。
演進工作方式(Evolve Way of Working)
持續檢視並調整團隊的工作方式,依據學習與情境變化隨時優化流程。這能避免僵化,讓團隊保持靈活與競爭力。
善用並優化既有基礎設施(Leverage and Enhanc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重用既有的資源、工具與流程,並在需要時進行改善。這能減少重複勞動,降低技術債,將精力集中於創造新價值。
治理團隊(Govern Team)
在維持團隊自主性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治理框架,確保方向一致、風險受控與成果可持續。這能在自由與責任之間建立健康平衡。
工作接收(Intake Work)
定義清楚新需求如何進入團隊,避免任務隨意插入導致優先順序混亂,維持團隊穩定節奏並確保聚焦。
組織度量指標(Organize Metrics)
決定追蹤哪些數據,並用透明方式呈現,支持以事實為基礎的改進,而不是淪為數字遊戲。這能提升決策品質與改進精準度。
衡量成果(Measure Outcomes)
不僅檢視交付輸出(功能數量),更衡量是否真正帶來價值(如使用率、滿意度)。這能確保團隊關注「效果」而不只是「產出」。
這九個流程目標的精神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
連續性(Continuity)
在專案之間保持知識、技能與資產的延續,而不是隨著團隊解散而中斷。例如,過去一個專案建立的自動化測試框架,可以直接應用到新專案,節省重建成本。
適應性(Adaptability)
每個專案情境不同,團隊必須在現有基礎上靈活調整。像是面對新的法規要求,能在既有的治理與基礎設施上快速延伸,而不是大改整個系統。
成長性(Growth)
不只是完成工作,更是在過程中讓團隊與組織的能力提升。每一次的風險處理、協作改善或資源優化,都是下一個專案的起點,而非終點。
如果少了這九大目標的整合作用,團隊就可能陷入「專案完成,然後人員流動,接著資訊斷層,只好從零開始」的惡性循環。
但當它們持續運作時,組織就能像長跑選手一樣,不斷累積耐力與速度,在市場變化中穩定前行。
在持續階段九大流程目標中,演進工作方式是串起其他目標的核心。因為不管是人才成長、協作改善、資源優化或風險應對,最後都會回到一個問題:
「我們的做法,還適合現在的情境嗎?」
工作方式之所以需要持續演進,有三個主要動力來源:
學習與反饋
每一次的專案執行、每一次的迭代回顧,都會帶來新的經驗與洞察。
如果團隊能將這些經驗轉化成具體的流程優化,而不是停留在口頭談論,就能不斷累積小幅但確定的進步。
例如:發現跨時區會議效率低,就改成異步文件與錄影回報,只保留少量高價值的即時討論。
外部環境變化
市場需求、法規要求、競爭對手動態與技術演進,都可能使原本的流程失效。持續演進的團隊,不是等到流程「壞掉」才修,而是提早適應變化。
例如:在資料隱私法(如 GDPR)上路前,提前把所有使用者數據處理流程調整到合規標準,避免倉促應付。
跨團隊互動
團隊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其他團隊相互依存。當別的團隊改變了協作方式,自己的工作方式也必須相應調整,否則會出現溝通斷層或交付延遲。
例如:核心平台團隊改用 API 合約測試來驗收服務,周邊應用團隊也同步採用,讓整體交付速度加快。
演進工作方式的關鍵,不在於每次都做大改造,而是持續做小調整,並快速驗證成效。這也是 DA 提倡的引導式持續改善(Guide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GCI)的精神,先找到可能有效的策略,做小規模試驗,成功就納入標準做法,失敗就快速放棄。
當「工作方式持續演進」變成一種習慣,團隊就能自然地在穩定與靈活之間取得平衡,不會因為害怕變化而停滯,也不會因為過度嘗試而失去穩定性。
「持續」的本質,就是讓改進成為日常,而精實(Lean)思維正好提供了具體的做法與工具,幫助團隊在不影響交付節奏的前提下,持續優化流程。
在這個階段,三個特別實用的精實實踐分別是標準作業(Standard Work)、明確的流程規則(Explicit Workflow)、以及改善(Kaizen)循環。
標準作業
標準作業不是僵化的 SOP 文件,而是團隊共識下的最佳現行做法,作為穩定品質與持續改善的基線。它的意義在於:
例如:團隊原本依賴資深工程師口頭指導新人如何手動部署,結果因人員異動導致部署錯誤頻率大增。
引入標準作業後,將部署步驟以文件和自動化腳本固定下來,不僅新人能快速上手,後續的改進(如引入自動化部署)也能在此基礎上逐步疊加。
明確的流程規則
明確的流程規則讓團隊成員與外部協作對象清楚知道「什麼時候、在什麼條件下,工作能進入下一步」,並藉此:
例如:一個跨國產品團隊在看板上加上「拉取條件」與「完成定義」說明,明確規定工作項目要符合哪些條件才能移動欄位。
因此代辦清單裡的在製品(WIP)大幅減少,週期時間(Cycle Time)也隨之縮短了。
改善循環
精實中的改善強調小步快跑、快速驗證。DA 則在此基礎上加入「引導(Guided)」元素:不盲目嘗試,而是優先採用在相似情境下,已被驗證過的有效策略。
改善循環流程如下:
例如:客服團隊的回覆時間過長,經分析發現是缺少常用回覆模板。
他們先從其他部門的成功案例中挑選出「可重用的回覆模板庫」策略,小規模在一線客服中試行,兩週後回覆時間大幅縮短,於是將此做法納入全員標準作業。
精實實踐在持續階段的價值,不只是讓團隊「做得更快」,更是讓改進變得可持續、可衡量、可複製。這種持續積累的小改進,長期下來將會成為組織競爭力的核心資產。
在持續階段,如果改進成果只停留在單一團隊內部,很容易淪為「各自進步、整體原地踏步」的局面。跨團隊的知識流通,才能讓改進效益擴散到整個組織,避免重複犯錯與浪費。
DA 在這方面強調兩個關鍵機制:實踐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 CoP)與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CoE)。
實踐社群是由有共同興趣或專業領域的人自願組成,不受專案與部門限制,目的是彼此分享經驗、交換解法、甚至一起嘗試新做法。
相對於實踐社群的自發性,卓越中心是由組織授權並賦予資源的正式團隊,負責推動特定領域的最佳實踐與能力提升。
特點
成員有專業教練背景、具明確任務與績效指標。
價值
統整組織內的知識資產、制定指引、提供專業支援。
實踐社群促進日常的經驗交流與靈感激盪,而卓越中心則將有效做法制度化並推廣到全組織。
一個健康的持續改進文化,往往同時擁有實踐社群的靈活網路與卓越中心的穩定推力:前者負責發現創新,後者負責擴散與落地。
當組織能有效運作實踐社群與卓越中心,改進不再只是「團隊內部的事」,而是變成一種跨專案、跨部門的共同責任。
這不僅避免了「不同團隊各自踩同一個坑」的浪費,也讓成功案例可以在組織內快速複製,形成真正的學習型組織。
持續階段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少活動清單或流程,而在於它把「持續改進」從專案的附屬品,變成了組織的日常習慣。
這意味著,團隊在完成交付目標的同時,還會不斷檢視:
持續階段的存在,提醒我們敏捷並不只是一次次的迭代衝刺,而是一場長跑。
透過持續階段的九大流程目標不停地在背後運作時,組織就不必害怕人員流動、專案轉換或市場波動,因為累積下來的知識、能力與文化,會像骨架一樣支撐團隊的穩定性。
最終,我們會看到「持續」從一組流程目標升級成為文化基石:
當這種持續改進的精神深植於日常,團隊不會因專案結束而失去動力,也不會被外部衝擊打亂節奏。它讓每一次的改善都能在下一個挑戰中發揮價值,讓敏捷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成為組織的日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