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 4 天,我們介紹了 AI-DLC Sprint —— 一個結合 AWS AI-DLC 和傳統 Sprint 優點的框架。第 9 天,我們學習了 GitHub 的 Spec-Driven Development。今天,讓我們探索這兩個方法論如何相輔相成,創造出更強大的開發工作流程。
兩個方法論的天然契合
AI-DLC Sprint 已有的流程
回顧第 4 天提到的 AI-DLC Sprint,我們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開發流程:
- 規格書:定義專案目標和需求
- User Story:拆解功能需求
- Acceptance Criteria:明確完成標準
- UI/UX:設計使用者體驗
- Development:開發實作
- Deployment:部署上線
Spec-Driven Development 的強化
SDD 不是要取代這個流程,而是讓每個環節更加精準:
- 讓規格「活」起來:從靜態文件變成可執行的指令
- 減少理解偏差:AI 不用猜測,直接理解意圖
- 累積式改進:規格隨專案演進,知識不斷沉澱
為什麼 SDD 與 AI-DLC Sprint 是互補?
如果我們把 SDD 與 AI-DLC Sprint 放在同一張圖裡,就會發現:
- SDD 解決的是「方向正確」的問題:確保需求、規格、AC 是 AI 可以理解並執行的。
- AI-DLC Sprint 解決的是「節奏持續」的問題:確保規格化的需求能夠在短週期內轉換成可交付的成果。
換句話說,SDD 提供 語言與規格的精準度,AI-DLC Sprint 提供 節奏與交付的韌性。兩者結合後,團隊可以進入一個正向循環:
- 規格更清楚 → AI 能產出更精準的程式碼與文件
- 交付更頻繁 → 每個 Sprint 產出的結果,反過來成為下一輪 Spec 的驗證
- 持續優化規格-交付迴路 → 規格與產品逐步收斂,減少返工
概念融合:讓規格成為 AI 的導航系統
傳統開發 vs AI 開發的規格角色
傳統開發中的規格:
- 寫完就束之高閣的文件
- 開發過程中不斷偏離
- 最後產品可能完全不同
AI-DLC Sprint 中的規格:
- AI 理解和執行的藍圖
- 持續對話的基準點
- 自動轉化為程式碼的指令
AI-DLC Sprint 三種變形的規格強化
Solo Sprint:個人開發的規格輕量化
在 48 小時的高速開發中,規格需要極度精簡但明確。
核心原則:
- 意圖優於細節:專注於要解決什麼問題
- 約束優於規範:設定邊界而非詳細規則
- 迭代優於完美:快速開始,邊做邊改
規格要素:
- 一句話目標:這個專案要達成什麼
- 核心功能列表:3-5 個必要功能
- 技術約束:必須用什麼、不能用什麼
- 完成定義:什麼狀態算是完成
Team Sprint:小團隊的規格協作
3-5 人團隊需要更結構化的規格來協調合作。
規格分層:
- 專案層規格:整體目標和架構
- 功能層規格:各個功能的詳細定義
- 介面層規格:團隊間的協作介面
協作機制:
- 規格 Owner:每個規格有明確負責人
- 變更流程:規格修改需要通知相關人
- 版本管理:規格隨程式碼一起版控
規格驅動的 AI 對話模式
從 Vibe Coding 到 Spec Coding
Vibe Coding(憑感覺):
你:幫我做一個部落格
AI:好的,這是基本的部落格系統...
你:不對,我要能多人發文的
AI:了解,讓我修改...
Spec Coding(憑規格):
你:根據規格 BLOG-001 實作多作者部落格系統
AI:我看到規格中定義了作者權限模型,讓我實作...
AI 對話的三個層次
- 規格引用層:直接引用規格編號
- 規格理解層:讓 AI 解釋理解
- 規格演進層:基於實作反饋更新
規格品質的關鍵要素
好規格的特徵
- 可測試性:能明確判斷是否滿足
- 無歧義性:AI 和人類理解一致
- 完整性:涵蓋正常和異常情況
- 可追溯性:知道為什麼這樣規定
實踐建議:漸進式導入
Phase 1:從意圖開始(Week 1)
先不寫詳細規格,只記錄核心意圖:
- 這個功能為什麼存在?
- 成功是什麼樣子?
- 有哪些限制條件?
Phase 2:補充細節(Week 2)
基於初期實作經驗,補充規格:
Phase 3:規格系統化(Week 3+)
建立規格管理體系:
常見挑戰與解決方案
挑戰 1:規格跟不上變化
解決方案:
- 採用規格版本管理
- 建立規格更新的快速通道
- AI 協助識別過時規格
挑戰 2:團隊成員不想寫規格
解決方案:
- 從簡單的 bullet points 開始
- 用 AI 協助生成規格草稿
- 展示規格帶來的效率提升
挑戰 3:規格過於技術化
解決方案:
- 分層規格(業務層、技術層)
- 使用 User Story 格式
- 加入示例和場景說明
未來展望:規格即程式碼
自動化程度的提升
隨著 AI 能力增強,我們正在接近:
自然語言規格 → AI 理解 → 自動實作 → 自動測試 → 自動部署
總結:相輔相成的最佳實踐
AI-DLC Sprint 提供了敏捷的開發節奏,而 Spec-Driven Development 確保了開發的精準度。當兩者結合:
- 開發效率倍增:清晰的規格讓 AI 一次就做對
- 品質內建保證:規格即標準,減少事後修正
- 知識有效累積:規格成為團隊的共同語言
- 協作更加順暢:規格消除理解偏差
這不是選擇其中一個,而是讓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我們進入更高效的 AI 開發時代。
明天預告
明天我們將深入探討 AI 時代最關鍵的技能:Prompt Engineering 的藝術與科學。從基礎原則到進階技巧,幫助你真正掌握與 AI 協作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