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
0
生成式 AI

AI Development系列 第 1

Day 01 從規則到深度學習:AI 開發的歷史脈絡

  • 分享至 

  • xImage
  •  

為什麼要回顧?

談「AI 開發」很容易直接跳到今天的大模型,但若沒有走過過去,今天的進展會顯得沒有重量。
就像站在一棟大樓的頂樓俯瞰城市,你可能只看到風景,卻忽略了地下打下的深厚地基。
今天我想用開發者的角度,帶你走過 AI 的三個重要階段:規則時代 → 機器學習時代 → 深度學習時代。

一、規則時代:電腦就是「會計機」
最早的 AI 嘗試,幾乎都是硬編碼規則。

你如果要讓程式「懂」什麼,就必須一條一條規則寫進去:IF ... THEN ... ELSE。

1970~1980 年代有很多「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像醫療診斷的 MYCIN。這些系統在 demo 場景裡很神,但一旦丟進真實世界,就會崩潰,因為規則永遠寫不完。

二、機器學習時代:讓資料說話
規則寫不完,那就交給資料決定吧。這就是機器學習的時代。

在這個階段,我們開始談 特徵工程。
開發者的工作重心,不是寫規則,而是想辦法把問題轉換成「數值特徵」。

例如要讓電腦認貓狗,規則派會說「有鬍鬚、有尖耳朵就是貓」。

機器學習派會說:「我不想定義什麼是鬍鬚,我只要抓一些邊緣特徵、紋理特徵,丟進分類器,讓模型自己學。」

三、深度學習時代:黑盒子取代特徵工程
真正的劇變發生在2012 年的 ImageNet 比賽,Hinton 團隊用深度卷積神經網路(CNN)大幅領先傳統方法,正式打開了深度學習的時代。
從此以後,AI 開發者的工作從「設計特徵」變成「設計網路架構」。
最驚訝的時刻,是第一次丟一句破英文進 GPT-2,結果它能幫我補完整段合理的句子。
那種「程式碼會自己長出智慧」的感覺,跟寫規則時完全不同。

四、從規則到深度學習,我的收穫
站在今天看,這條路線給我的啟發是:

  1. 規則 → 資料 → 表徵學習:AI 的發展核心,就是不斷把「人力」交給「機器」去處理。
  2. 開發者角色的轉變:過去是規則編輯者,後來是特徵設計師,現在則更像是「系統架構師」,要會選框架、佈署模型、串接資料。
  3. 沒有所謂的終點:深度學習不是最後一站,它只是下一階段的基石。

五、結語
當我們今天談「生成式 AI」,不要忘了它背後走了 60 年的長路。
從 寫規則的人,到 設計特徵的人,再到 搭模型的人,這條路的每一步都有人曾經相信「這就是智慧」。

所以 Day 1,我想留下的思考是:
我們真的在開發 AI 嗎?還是我們只是在設計一面更大的鏡子,讓人類的知識反射其中?


下一篇
Day 2|Transformer 革命:為什麼 Attention 改變了一切
系列文
AI Development1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