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Disciplined Agile(簡稱 DA)裡,最常聽到的一個關鍵詞就是 WoW(Way of Working)。很多人一開始會以為它是又一個高級敏捷專有名詞,實際上它指的就是:「團隊每天用什麼樣的方法、流程、工具和心態的工作方式。」
簡單來說,WoW 不是一個框架或工具,而是一組由團隊共同採用的工作方式。它包含了:
並且 WoW 不是單純侷限在「開發階段」的技巧,它的範圍更廣,從小團隊涵蓋到整個組織:
換句話說,WoW 涵蓋了團隊到組織所有的「做事的方式」,而不單單僅是某一個單點技巧。
在許多公司裡,常見的情況是管理層精挑細選了一個敏捷框架,然後就要求所有團隊「照做」。這樣做的好處是簡單、統一,但結果往往卻是只做了形式,敏捷卻沒有落地。
「敏捷不是套公式,而是幫助團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第一個理由是團隊才會最了解自己的問題,外部顧問或管理層制定的流程,不一定貼近現場的真實困境。讓團隊自己選擇 WoW,才能直接針對實際痛點下手。
第二,自主選擇會帶來責任感。如果流程是「被迫遵守的」,團隊遇到問題時,容易推說:「這是框架的限制,不是我們的錯。」但如果 WoW 是團隊自己挑的,會更有主人翁意識,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並且更願意調整與改進,因為不是「別人規定要這樣做」,所以要自己承擔選擇後的責任。這種面對錯誤與反思的過程,正是讓團隊真正成長、成熟的關鍵。
最後,適配性比統一性更重要。團隊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 WoW,新手團隊可能需要更多固定的範本指引,成熟團隊則可以嘗試更高的自由度。不同團隊的情境差異極大,如果硬要兩個團隊都用一模一樣的流程,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讓團隊選擇自己的 WoW,並不是讓團隊隨意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它不是放任,也不是無政府狀態。它的價值主張是:在清楚原則與架構下,給團隊一個自主調整的空間。
給予團隊適當的授權與引導,讓團隊主動思考「什麼做法最適合我們現在的處境?」。透過引導團隊思考,我們目前最需要改善的是什麼。幫助團隊選項透明化,了解有哪些可能的策略與實踐。支持團隊不斷試驗,成功就保留,不適合就調整。如此敏捷才不會流於形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持續創造價值。
當團隊學會依據情境作出選擇,也就代表他們能對流程與方法有意識地使用與調整,而不是盲從。可以根據經驗累積調整做法,不斷進化,並且在面對困境時,能有更多選項,而不是只會「硬撐」或者「加班」。
沒有選擇,就沒有真正的改善。有選擇,才有機會打造一個能持續學習與進化的團隊。
在許多組織裡,當敏捷導入遇到瓶頸時,第一個被質疑的通常是:「是不是我們的方法選錯了?」但問題其實不在框架本身,而在於團隊是否具備「發現問題並調整做法」的能力?
框架再好,都是「參考答案」而不是「保證成功的解法」。真正的敏捷,不是一次選對,而是一次次調整中選出最對的方式。
因此不要盲從框架,需是選擇出團隊自己的工作方式。
團隊可以透過以下五步驟的實務引導,從了解情境到制定做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 WoW:
步驟一:分析你的情境(Analyze Your Context)
這是最重要的起點。團隊應具體地評估自己在以下七個面向的挑戰程度:團隊規模、地理分布、組織分布、技能可用性、合規要求、技術複雜度及領域複雜度。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團隊適合使用哪種生命週期、該優先思考哪些流程目標、需要導入哪些實踐策略。
步驟二:選擇一個適合的生命週期(Select the Best-Fit Life Cycle)
根據情境分析結果,團隊可以透過 DA 提供的「生命週期決策樹」來判斷自己目前選用哪一種生命週期較為合適:
生命週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合適的起點」,未來應隨時根據狀況進化與轉換。
步驟三:連結關聯流程目標(Connect the Dots)
選定生命週期後,接下來要進一步釐清在當前情境下,哪些流程目標是最重要的?哪些流程目標目前風險較高、影響較大,應該優先處理?
DA 的流程目標(Process Goals)就像一張地圖,指出團隊在不同階段(啟動、建構、交付、持續)應該思考哪些決策點。舉例來說在剛開始啟動新專案時,就應該聚焦在「組建團隊」、「建立共同願景」、「識別架構策略」等目標。
步驟四:做出選擇(Make Some Choices)
每個流程目標都有一張流程目標圖(Goal Diagram),列出一連串可供選擇的實踐策略(Practices)。DA 不強制採用特定做法,而是呈現多種選項,讓團隊根據情境做出判斷,甚至搭配使用。
步驟五:持續改善與調整(Practic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oW 不是一次選完就定型,而是隨著經驗與環境不斷修正。以小規模實驗的方式,測試某項新策略是否適合目前團隊,逐漸累積出真正適合自己情境的最佳 WoW。
DA 不是告訴團隊要怎麼做,而是讓團隊學會怎麼做決定,並在每次選擇中逐漸演進出最適合自己的 WoW。因為真正高效能的團隊,從來都不是用「別人說有效的方法」,而是用「我們持續選擇、實驗、改進後留下來的方式」。
這就是「選擇、應用、學習、演進」的持續改善循環。
工作方式不會一直是一成不變的。環境會變、團隊會成長,原本的 WoW 可能漸漸不再合適。因此,WoW 應該隨著時間持續演進與改善。例如:
如果團隊固守舊有做法,就可能陷入「形式化敏捷」,失去改善的動能。透過「引導式持續改善(Guide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GCI)」,能讓團隊有方向的進行改善。
很多組織在轉型時,常常犯下「一次大改革」的錯誤,突然要求所有團隊全面換流程,結果反而導致混亂與反彈。就像軟體開發的迭代一樣,WoW 的改善也應該是漸進式演進,透過小步實驗、快速回饋和持續累積。讓改善不再是盲目的,而是有依據、可學習、能持續的循環。
導入持續改善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方法,而是心態。如果團隊成員不相信「改變是值得的」、或者害怕失敗,那麼即便有最完善的工具,也很難真正落實。
因此,在推動持續改善時,還需要建立以下幾種文化特質:
DA 並不承諾提供一套完美流程,而是給一套清晰的思考與實驗框架,幫助團隊做出更好選擇。透過一次次有意識的選擇與調整,逐步建立出真正屬於團隊的工作方式,持續朝「更好」邁進,這就是最有價值的敏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