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花了十多篇文章介紹 AI Agent,也確實感受到 MCP Tool 帶來的便利。相比單純依靠文字處理的 LLM,AI Agent 能處理更複雜的工作。
不過在 Code Review 專案中,我最終選擇 不用 MCP Tool,而改用 API。以下說明原因。
如同上一篇介紹,整個流程包含多個步驟。
我曾嘗試將所有步驟放進同一個 prompt,讓 AI Agent 依序執行。但這帶來問題:
對我來說,我更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做出一個穩定、接近 100% 正確的工具,而這點 API 顯然更可靠。
AI Agent 在使用 MCP Tool 時,會需要讀取 memory 上下文並進行資料整合,導致 Token 消耗多很多。
以下是請 AI 估算的對比表格:
步驟 | MCP 方式 (原本) | API 方式 (新方案) |
---|---|---|
步驟1: 取得 Diff | MCP 工具調用 ~100 tokens回傳完整 diff 3,000–8,000 tokens | 純 API 呼叫 (0 AI tokens) |
步驟2: AI Code Review | System prompt ~800 tokensDiff 資料 3,000–8,000 tokensAI 輸出 1,000–3,000 tokens | System prompt ~800 tokens預處理程式碼 2,000–5,000 tokens (已篩選)AI 輸出 800–2,000 tokens |
步驟3: 取得 MR 詳情 | MCP 工具調用 ~100 tokens回傳 MR 詳情 ~500 tokens | 使用 changes,無需額外 API 呼叫(0 AI tokens) |
步驟4: 建立 Review 討論 | 每個檔案 MCP 調用 ~200 tokens位置參數構造 ~100 tokens | 純 API 呼叫 (0 AI tokens) |
總計 | 約 12,000–20,000 tokens | 約 3,600–7,800 tokens (節省 50–70%) |
AI Agent 需要處理更多上下文,因此花費時間也比單純 API 流程長。
我的測試數據:
差距非常明顯。
基於 精準度、成本與執行速度,我最後選擇 API 方案 取代 MCP Tool。
接下來會實際展示如何用 API 完成自動化的 Cod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