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文
但光是問出一個「好問題」還不夠
因為 AI 並不是人類
需要把問題翻譯成AI能理解的語言
這就是 prompt
prompt 並不是「越長越好」,
有效的 prompt 重點只有一個:
「讓 AI 在正確的框架下思考」
生成式 AI 的基礎是「語言模型」
AI 並不是真的「懂」知識
而是透過大量資料去推算「下一個最可能出現的字」
所以下 prompt
其實就是在幫 AI 設定一個思考的框架:
給 AI「角色」,AI 就會模仿那種口吻和知識範圍
給 AI「範圍」,AI 就會收斂答案,不會天馬行空
給 AI「目的」,AI 就會針對你的需求來優化內容
因為 AI 沒有「意圖」
不會「主動」自己判斷「你現在最需要知道什麼」
只會根據你問的問題,去推算最可能的回答
換個生活比喻:
把AI 比喻成「鹹酥雞老闆」
點什麼,就炸什麼
開口之前
老闆不會先幫我決定菜單吧?
不會突然幫我配一份「適合我的仙女減脂餐」吧?
我需要先點單了(問AI問題)
AI 才能回答吧?這邏輯沒毛病~
壞問題:幫我解釋天文學
→ 太大,答案會失焦
改良版:幫我解釋洛希極限
→ 有方向,但還能更聚焦
你是一位天文學教授,請用生活中的比喻
解釋什麼是「洛希極限」,並補充它在衛星設計上的啟發
答案請控制在三段內,讓高中生能理解並應用在小論文
壞問題:幫我解釋量子力學
→ 範圍無限大,AI 會拋公式讓人看不懂
改良版:幫我解釋量子疊加態
→ 有方向,但少了限制和應用場景
你是一位物理老師,請用生活化的比喻
解釋什麼是「量子疊加態」
並舉一個高中生日常能理解的例子
回答限制在兩段內
避免使用數學公式
寫好 prompt
本質上不只是傳統 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的能力
還需要 STEAM 的精神 —— 這裡加的 A:就是 Arts(藝術)
因為知識如果只有會算、會背,是不會真正發揮價值的
要加上「藝術、創意、人文」的轉化,知識才能活起來!
就像這篇我用「鹹酥雞老闆」「仙女餐」來比喻 AI
我這不是在耍可愛哦,而是讓抽象的東西有畫面、有溫度~
AI 只是照著劇本演戲
但劇本本身,需要我們結合理性與創意去寫
STEM 讓知識更精確,Arts 則讓知識充滿溫度
兩者結合起來,才是能真正推動創新的 STEAM
這裡介紹STEAM的概念:
請點擊這邊
AI 不是會主動思考的老師
它比較像一個演員
給什麼劇本,它就演什麼戲
prompt = 劇本
所以從「好問題」=>「有效的 prompt」
其實就是從「想清楚」=>「說清楚」
程式碼我不一定要自己寫 AI 也能生成
未來的需求也不會只是單純「會寫程式」的人,
而是能把問題拆清楚、交給 AI 或團隊解決的人
所以我認為:「想,比做更重要」
這就是我現在的學習精神與主軸
當然
基本的程式概念還是需要的
至少要看得懂 AI 生成的東西對不對吧?
但我相信,未來真正的價值
不在於手動敲多少程式
而是在於誰能把問題定義清楚
備註:
可能有人會好奇:我是文組?還是理工?
其實都不是~
但我可以 MIX,所以才會寫出這些文字
我超級喜歡跨領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