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的開始,其實很意外。那時候,我們只是收到一張圖片:一個顏色底,上面印著一個數字。這張圖片來自菲律賓的眼科義診現場,由一位華僑友人轉達過來。他告訴我們,現場人潮太多,大家都拿著類似的號碼牌在等待。
當時的場景很單純:志工一對一地帶領患者,幫忙註冊或引導,但隨著人數暴增,這種方式顯得極其緩慢。大家都很焦躁,患者等待時間長,志工也疲於奔命。
一張照片,卻揭示了一個龐大的需求 —— 如何讓「現場註冊與叫號」更有效率、更有秩序?
這不是一個普通醫院,而是一個由當地 NPO 組織與醫療志工共同維持的義診中心。它專注於眼科服務,許多患者來自偏遠地區,有些人甚至是第一次接受醫療檢查。
整個中心的組成大致如下:
但問題在於,這樣的架構在 大量患者湧入 的狀況下,仍顯得力不從心。
在溝通需求的過程中,我們使用了三種語言:Tagalog、英文與中文。
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每一次需求確認都需要來回翻譯,難免會有細節遺失或誤解。
再加上文化上的差異。菲律賓團隊傾向於「螺旋式」的決策方式 —— 他們不會一次把需求講清楚,而是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往前推進,好像在「擠牙膏」。這是他們降低風險的一種方式,但對我們來說,溝通過程顯得複雜而冗長。
我們需要一次次畫圖、舉例、模擬流程,才能慢慢把需求確認下來。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文化差異下的耐心考驗。
與院長談完後,我們很快意識到,這個專案的難題不只是「技術實現」,而是 合規要求。
菲律賓的醫療系統承襲了美國的規範,最重要的就是 HIPAA(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這代表:
這些規範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在現場卻是極大的挑戰。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資源有限的義診中心,沒有龐大的 IT 部門,也沒有大型醫院的預算。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終決定採取 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的方式:只保留必要的號碼或代碼,讓現場流程能夠進行,同時避免任何敏感個資外洩的可能。
除了合規問題,醫療現場本身也有很多難題:
這些挑戰不只是技術難題,更直接影響了患者的體驗。如果現場混亂、資訊不清楚,患者的焦慮感會加倍,志工的壓力也會倍增。
這樣的專案,必須隨時在「成本效益」與「風險控管」之間做平衡。
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在整個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技術難題,而是「人」。
這些人,讓我們不斷提醒自己:我們不是在寫程式,而是在幫助一群真實存在、帶著期待與焦慮走進義診中心的人。
這篇文章,談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 背景、挑戰與合規的壓力。
從一張照片開始,我們逐步走進義診中心,理解了他們的需求與限制。這不是單純的系統開發,而是一場跨國、跨文化的專案: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合規標準、現場挑戰,每一個環節都提醒我們,技術只是手段,真正的重點是「怎麼讓人更安心」。
在醫療場域裡,合規不是枷鎖,而是保護患者的基礎。而尊重當地文化與現場真實需求,才是跨國合作能夠成功的關鍵。
下一篇,我會分享我們如何一步步把這些需求,落實成一套能真正運作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