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事開始於一間日用品兼化妝品工廠。這不是一般的企業工廠,而是隸屬於 NPO 組織的生產場域。這裡的氛圍,既有忙亂的節奏,也有志工帶來的人情味。工廠規模不大,卻肩負著多條產線:洗滌用品、化妝品、清潔用品,還有一些特殊定製品。這些產品不是單純的商品,它們承載著門市與使用者的需求,也承載著一群志工的心意。
工廠裡的全職只有兩位,而且是無給職,他們把全部的時間都投入其中。再加上一名工讀生,這就是核心班底了。其他的支撐力量,來自流動的志工,還有義務幫忙的學生。每一雙手都很重要,但因為人力變動大,所以品質管控並沒有固定的 SOP。這意味著,今天負責包裝的志工和明天來支援的志工,處理方式可能完全不同。這樣的彈性雖然溫暖,但在工廠運作上卻顯得格外混亂。
那時候的工廠幾乎是「純手工」在運行。接到門市的訂單,要靠電話。訂單記錄要去不同的系統「撈」出來,然後手抄到紙本,再交給產線。這個過程裡,沒有統一的管理流程。工廠人手不足,所以常常是同一個人既要接電話,又要跑產線,還要兼顧出貨。對於我們這樣的 NPO 工廠來說,這是一種必然的狀態。
但問題是,這樣下去,永遠無法真正做到「可持續」。產線忙亂,資訊分散,訂單可能會遺漏,庫存也難以精準掌握。久而久之,大家都累,卻沒有人知道怎麼改善。
改變的契機,來自工廠主管。他提出:「能不能試著用數位的方式,讓工廠更有效率?」
我們不是專業顧問公司,也不是大企業的資訊部門,而是一群志工。於是,我們從最簡單的方式開始。Google 表單成了第一步。我們把原本的手工習慣,一點一滴搬到表單上。再加上 Google Apps Script (GAS) 的自動化,讓數據能夠流動起來。
這樣的過程並不華麗,卻很實用。訂單不再只是電話裡的口頭紀錄,而是有了數位的痕跡;產線不再完全依靠「記憶」來安排,而是可以透過數據做出預測。
在那段時間,我們建立了一個「戰情室」。這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科技中心,而是用簡單的報表,來呈現每日、每週的需求與庫存變化。這些數據,讓我們第一次能夠預測下一批需要生產的數量,也能依照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產品定價策略。
我必須特別強調,數位轉型並不是一個「把人取代掉」的故事,而是一個「讓人更被尊重」的過程。
在這間工廠裡,年齡層跨度非常大。門市的志工,有的是十幾歲的學生,也有七、八十歲的長輩。他們每個人都願意幫忙,卻不一定熟悉電腦或系統。這意味著,設計任何流程時,都要考量「人能不能簡單上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忘記密碼」。在 ERP 導入的過程裡,我們發現這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對很多年長志工來說,記密碼本身就是一種負擔,但他們對於 Line 卻非常熟悉。於是,我們決定利用 Line 登入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他們不用再為密碼困擾,只要打開熟悉的通訊軟體,就能直接使用系統。
這個小小的調整,其實比任何功能開發都重要。因為這背後反映的,不只是技術,而是對人的理解與尊重。
這樣的數位轉型,我們走了一年多。從最初的 Google 表單,到建立戰情室,再到逐漸摸索出「如何精準掌握產線需求」。這段時間,就像在地基上慢慢打下穩固的磚塊。
直到後來,我們才真正引入 Odoo ERP。這是另一個里程碑。ERP 帶來的是更完整的流程整合,從訂單、庫存到出貨,都能更清楚地串聯起來。但同時,它也帶來新的挑戰。
因為門市的管理方式不一樣,加上志工的輪替,每天都會遇到新的狀況:有人忘記自己是不是下過訂單,有人忘記帳號密碼,有人不知道怎麼操作系統。每一個問題看似瑣碎,但累積起來就是一個又一個需要解決的環節。
我們的數位轉型,從來不是靠一次性的大躍進,而是靠一個又一個的小細節累積起來的。
有時候,是一張訂單模板的調整,讓印表機能正確排版,不會浪費紙張;有時候,是一個小小的登入流程優化,讓志工不用再苦惱於密碼;有時候,則是一個報表的修正,讓產線能更快掌握生產數量。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動,卻真正改變了工廠的運作方式。
當 ERP 開始穩定運行後,我們開始思考下一個階段:MRP 與 IoT 監控。
MRP(物料需求規劃)正在逐步推進,我們希望能更精準地掌握原料需求,減少浪費。但 IoT 監控的挑戰更大,因為不同的設備型態差異很大。有些機器能直接接入監控系統,有些則需要額外的控制板或改機,才能達成自動化效果。
我們必須反覆評估:成本效益與風險控制。工廠的產線不能輕易停機,每一次的調整都必須在夜晚工廠休息時進行。這是一條漫長卻必要的路。
回顧這段旅程,我最深的感受是:數位轉型不是技術的勝利,而是人的信任與合作的結果。
如果沒有工廠主管最初的勇氣,我們不會開始;如果沒有志工的耐心,我們也不可能完成。技術只是工具,真正推動我們走下去的,是彼此的尊重與理解。
我們不是要打造一個完美的系統,而是要創造一個能讓人更自在參與的環境。當數據開始流動,當產線能被預測,當志工不再被密碼困住,那一刻,我們才真正感受到:數位轉型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滿溫度的。
這是我們團隊的第一篇回憶錄。寫下這些,不是為了展示技術,而是為了紀錄一路走來的嘗試與心情。
我們走過混亂,也走過懷疑,但一步一步,工廠開始有了秩序,志工的笑容也多了起來。這就是我們參與 NPO 工廠數位轉型的真正意義。
而如果要回到這次鐵人賽的主題 —— AI x Hardware,其實這段工廠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AI 在這裡,不是抽象的技術,而是協助我們把數據轉成能被理解的資訊,幫助戰情室做出更快的判斷;硬體則是實實在在的產線設備、印表機、甚至每一台老舊卻堅持運作的機器。當 AI 與硬體相遇,變化不是立刻的「自動化奇蹟」,而是一次次在現場調整、一點點累積出來的改善。
對我們來說,AI x Hardware 不是炫目的標語,而是每天與工廠人員並肩工作的真實感受。AI 提供了新的眼睛,硬體提供了實體的手腳,兩者結合起來,讓工廠在有限的人力下,仍能往更穩定、更高效率的方向前進。
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圍繞著人 —— 尊重、信任與合作。因為有了人,AI 才能發揮價值;因為有了人的溫度,硬體才不會只是冷冰冰的機器。這,就是我們理解的 AI x Hard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