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
0
自我挑戰組

AI 教師的新助手:30 天探索系列 第 3

Day3:現有教育 AI 系統與可能的切入點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昨天我談到 AI 作為教育工具時,除了要有教材基礎外,還需要考量互動設計、年齡適配與避免學生「只要答案」的風險。那麼今天,就想把焦點放到更具體的面向:目前有哪些網站或 App 已經在做類似的嘗試?而我們如果要落地一個「教育 AI 助手」,又可以從哪些地方開始著手?

一、現有案例觀察:
其實目前教育領域裡,已經有不少針對 AI 與學習的實驗與產品。像是以下幾種目前已有的網站或是APP:

  1. Khanmigo:
    它的特色是不直接給答案,而是用引導式的方式陪學生思考,並且同時考量家長與老師的角色,讓 AI 像助教而不是答案機器。

  2. Canopy / Net Nanny:
    這類工具雖然不是專門的教育 AI,但專注於「內容過濾」,可以即時阻擋不當網頁、圖片或影片,保障孩子使用環境的安全。

  3. KIDO’Z:則是從內容推薦的角度切入,透過年齡分級、審核與推薦,給孩子比較合適的內容。
    研究案例(例如 BoilerTAI、AI 助手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許多實驗指出,AI 助手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獲得回應,但同時也要有「人類審核」或「倫理規範」來平衡。

這些案例雖然各有不同,但都觸及了我們關注的幾個核心問題:安全性、互動性、年齡適配、以及 AI 與人類角色的分工。

二、可能的模組切入點:

綜合以上這些案例,我認為如果要打造一個「教育 AI 助手」,可以先從幾個核心模組著手。第一個是內容過濾模組,它的重點在於確保孩子不會接觸到不適齡或不適當的資訊,就像防毒軟體一樣在背景中運作,給孩子一個更安全的學習與遊戲環境。第二個是互動引導模組和傳統的搜尋或解題軟體不同,這個模組並不是直接把答案丟給學生,而是設計成「陪伴思考」的形式,透過提示、分步驟拆解,幫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這樣的互動設計可以避免 AI 被誤用成「抄答案工具」,也更符合教育的本質。第三個部分是家長與教師介面教育並不是只發生在孩子和電腦之間,家長和老師的參與同樣重要。如果能有一個介面,讓他們可以看到孩子的使用狀況、調整學習方向,甚至設定允許或限制的內容,那麼 AI 助手就能更好地融入家庭與課堂。

最後是個人化推薦模組每個孩子的年齡、興趣與能力都不同,因此系統應該能依據學習歷程,提供更適合的教材或活動建議。這樣不僅能提升孩子的參與感,也能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這些模組並不需要一次完成,而是可以先做出最小可行版本,例如先把「內容過濾」和「互動引導」結合,讓孩子能安全且有方向地探索,之後再逐步加入家長介面與個人化推薦。

三、總結:

今天的文章不想只是空談,而是先透過案例觀察,看看現有系統在教育 AI 的發展現況。從 Khanmigo 的引導式教學、Canopy 的內容過濾、到 KIDO’Z 的推薦機制,我們其實已經能看到一個教育 AI 助手應該具備的核心元素。同時,也能感受到 AI 在教育領域正逐步被重視與採用。

接下來幾天,我會繼續針對這些模組深入思考:哪些技術可以借鑒?哪些要重新設計?以及在真實教學場景中,如何進一步測試與調整,讓 AI 真正成為老師與學生的助力,而不是取代或偏離教育本質的工具。


上一篇
Day2:AI 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下一篇
Day4:專屬課程助教:ChatGPT 的可能設計
系列文
AI 教師的新助手:30 天探索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