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實作:撰寫簡單規範文件
病歷是醫院最核心也最敏感的資料。它不僅記載了病人的診斷、檢查、用藥與治療歷程,更涉及隱私與生命安全。一旦查閱病歷的規範不明確,便可能導致濫用或外洩。
在台灣,過去曾發生醫院員工因好奇心而查閱名人病歷的事件,引起社會譁然。這些案例提醒我們:醫院必須制定一套明確的「病歷查詢權限規範」,來確保只有必要的人員能存取資料,並留下完整的存取紀錄。
本文將示範一份簡單的規範文件,分為 角色定義、查閱原則、權限範例與追蹤機制 四個部分。
為了確保病歷資料被妥善使用,醫院需先釐清不同人員在工作上的角色:
規範文件中,應明確訂定以下原則:
最小必要原則
人員只能在完成工作所需的最小範圍內查閱病歷。例如,掛號人員不能打開檢驗報告。
用途限制原則
病歷僅能用於醫療、照護或行政作業,不得用於私人目的或好奇心查閱。
授權存取原則
查閱必須透過個人帳號登入,嚴禁共用帳號。
紀錄與稽核原則
系統應自動留下存取紀錄,並定期由資訊室或稽核單位檢查是否有異常查閱。
以下是一個簡化版的權限規範表,可作為醫院制定內部規章的參考:
人員角色 | 可查閱內容 | 不可查閱內容 |
---|---|---|
醫師 | 病人完整病歷(診斷、檢查、影像、用藥) | 不適用 |
護理人員 | 住院紀錄、醫囑、用藥資訊 | 詳細檢查影像、非所屬病房之病歷 |
檢驗/影像技師 | 檢驗單、檢查影像報告 | 病人完整病歷 |
行政人員 | 掛號資料、收費資訊、基本資料 | 病歷內容、診斷資訊 |
資訊室人員 | 系統維護時可接觸結構化資料(加密狀態) | 不得瀏覽未經授權的病歷內容 |
規範不只是「寫在紙上」,還需要落實到日常管理:
存取紀錄
每一次病歷查閱都必須留下日誌,記錄使用者帳號、時間、查閱內容。
定期稽核
至少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抽查,確保無異常查閱情況。
異常警示
當系統偵測到非相關人員頻繁查閱特定病歷(例如同一名病患被不同單位多次查閱),應觸發警示。
違規處理
病歷查詢權限規範不是形式上的文件,而是醫院資訊安全的核心。透過明確的角色定義、查閱原則與權限限制,我們才能避免因人員濫用而造成的外洩事件。
對我來說,最深的體會是:病歷不只是資料,而是病人對醫院的信任。如果沒有一套嚴謹的規範來守護,信任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再恢復。
因此,資訊室在制定這些規範時,不只是「設計一份文件」,更是在為醫院建立一道隱形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