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5
0
生成式 AI

學都學了:GenAI 從試錯到實用的實驗筆記系列 第 5

Day 5 自動化收集&分析摘要:老派題目,但是真的需要一個,使用 n8n

  • 分享至 

  • xImage
  •  

今日主題

關於自動化。這一塊陸續做了一些小專案,幫自己節省時間一點點時間,但沒太多研究。用過 Maker 或者是 Zapier,還有大家講到爛掉的 n8n。

所以,今天紀錄的的確就是老派題目:用 n8n 幫我篩選我想關注的主題 & 摘要分析 & 寄給我。

為什麼想做

其實一開始很排斥 n8n ,因為回到人性來說,沒有人會想要一直無止盡學新工具(吧? 以前或許不這麼覺得,但現在工具的迭代速度是以天在進化,那就真的很考驗人性了。

對我來說,學新工具會興奮沒錯,但同樣會有焦慮,會不會學不會? 不學又會不會錯失什麼? 而且,如果有個工具好用跟上手,其實好像的確真的不用一直學新工具。

但換到n8n的關鍵,或漸漸少用第三方服務,是因為胃口被養壞了。也就是很仰賴 LLM 都先過濾跟分析,也就是加上 Agent 這節點,所以就跨到了n8n。 另一個好處是因為開源,有很多社群資源跟解方, template 也夠多。

自己的流程整理下來,如果要做自動化,目前兩個慣用方式:

  • Google Apps Script:工作流程都是在Google 體系下流轉,直接在 GAS 完成
  • n8n:串接外界資訊或系統,還是回到 n8n

思考如何做

  • 工具選擇:n8n
  • 基本流程:
    • 拆解需求:
      • 因為需求實在太普遍,不打算從零開始設定節點,有太多 Template 可用,可省時間
      • 節點替換:
        • 發現多數 Template 把分析完資訊傳送到 WhatsApp、line、Telegram,但不想增加開啟 Social Media 的頻率,所以選擇信箱,所以置換最後節點即可
        • 分析工具:
          • 選我喜歡的模型
          • 針對 Agent System Message 下我喜歡的 Prompt
      • 其他節點:
        • 篩選或過濾等其他設定,確認是否也符合我所需或進一步調整參數
  • 流程設定:
    • Trigger:萬事起頭都要有個trigger
    • About RSS:關注來源
    • Edit Fields:清理資料,包括只想要取出的欄位資訊
    • Merge:合併所以來源
    • Filter:篩選發佈時間在過去 24 小時內
    • Limit:限定「Top 10」
    • Aggregate:多筆 item 打包成一筆 item(array)傳給 Agnet,而非單筆 item 傳給 OpenAI,變成多次呼叫
    • AI Agent:
      • Chat model: 選擇想要的模型
      • Tool: 選擇哪邊收到訊息
      • SYSTEM MESSAGE:確認自己想要的風格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19/20178815Xl3tk3FBeO.jpg

成果校驗

暴力截圖法:有達到我想要很精簡吸收資訊目的,剩下的只剩微調其他細節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19/201788158vv5iQD5Mv.jpg

今日總結

我做了什麼

  • 確認我要追蹤的List
  • 找到合適template
  • 檢查每一個節點參數是否是我需要的,移除、修改或新增

工具幫我最多的地方

  • 開源屬性,直接踩在他人肩膀上使用,只能說感恩~

遇到的挑戰

做的專案數量沒有很多,但一直覺得有兩個很核心的邏輯會一直反覆出現

第一:要使用哪些節點,得很清楚靠自己拆解工作流程。當然也可以把需求跟GPT說,然後直接列出節點或輸出JS,但這些建議跟我個人的習慣流程不同。也就是基於個人的使用慣性,這塊AI沒有辦法幫我省下太多時間

第二:整個工具最基本邏輯就是前一個節點輸出後,到下一個節點輸入。但怎麼用最優雅/最少步驟方式達到預期效果或資料轉換,就是另一回事,所以簡單來說,可以暴力寫很長,但也可以精確簡短。

所以,對我來說,最想要的學習收穫或達到目標:就是試著用最有效、最精簡的方式來完成我的流程。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句話:改變世界的公式,通常都很短
我沒有要改變世界,我只是想要節省一些時間
但我想個人研究速度應該是比不上工具自己優化快,因為只會提供越來越方便的升級,換言之,我的目標某一天會被 AI 幫上更多忙。

一些自我反思
進度來到第5天,也看了其他人系列作品。發現大家都很專精在某一個主題往下。會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沒有太多的聚焦性?

但後來想了一下,其實現階段的我就是在發散過程。自己資訊從0到深度輸出,至少三個階段:聚焦→─發散→再收斂。

對我來說,這三十天很簡單的一個目的就是記錄自己的嘗試過程。這些過程是屬於第二階段的發散,而第一層的聚焦的目標或方向,應該就是保持適度參與狀態。但參與什麼? 就是這些工具可以帶來的一些改變。

至於想要做什麼,就在這三十天沒有太多的限制,所以保持好奇就好,看到什麼就學什麼,但不強求精通,除非我確定這個工具對我來講真的幫助很大,那我再花很多的時間去研究它,屆時應該就是到第三階段的再收斂。


上一篇
Day4 工具體驗:幫自己做個健康紀錄,順便測 Base44 vs Lovable
下一篇
Day 6 以為自己在看Netflix,但並沒有,只是換個方式看影片,使用 Emergent
系列文
學都學了:GenAI 從試錯到實用的實驗筆記9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