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前幾篇所言,我大多是利用完成本科系課程之後的時間,來進修我的 IT 能力。而我最喜歡的學習時段,是在凌晨零點之後。夜深人靜時,鍵盤敲擊的聲響、記完筆記後把筆放下時落在桌面的清脆聲,彷彿成了陪伴我大二夜晚的節奏。有時候,為了搞懂一段難纏的程式碼,我甚至得靠口香糖和冷水毛巾的支援來保持清醒。但當我終於領悟其中的邏輯,並在筆記本上寫下「結案」二字時,那份豁然開朗的喜悅,總能讓我帶著滿足感一頭栽進被窩,養精蓄銳迎接隔天的課程。
當然,自學的時間表因人而異。像我喜愛安靜,就覺得白天的車聲與喧鬧讓我難以專心。但我並不因此浪費白天,而是透過耳機播放白噪音──包括但不限於火烤聲、流水聲、風聲,全依當日心情調整,營造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氛圍。
像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製作期末專案的假日。我拋下所有不重要的雜事,把整天都投入在查資料、讀攻略、實作程式上。那天,我先聽了一小時的雨聲,再聽了兩小時的溪流聲,最後伴隨三小時的風聲,終於摸透了記分板和背景音樂等遊戲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如今回想,仍對當時那股拼命鑽研的衝勁心懷感謝。正因為那份全心投入,我才能把專案做到讓自己滿意的程度。
我相信,自學的時間表沒有唯一的正解。重要的是認識自己,找到最能專注、持續的時段。對我而言,那些深夜的專注與假日的專案奮戰,就是我自學旅程中最燦爛的片段。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時程表,只是有多長?在何時?就只能靠自己慢慢地挖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