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6
0
生成式 AI

在喧囂的世界裡,生成式 AI 陪我獨自升級系列 第 6

Day6 - Prompt 不是魔法,而是程式碼

  • 分享至 

  • xImage
  •  

程式的第一堂課
老師通常會說:
「電腦很笨,只會照指令執行」

其實 Prompt 也是一樣
AI 不會「主動」去發想你的問題
你得先提問 AI 才能回答

不是有一句話嗎 ?

「garbage in garbage out」?


1. 程式與 Prompt 的共通點

寫程式就像一道流程:

  • 輸入 → 你給的指令或資料

  • 處理 → 電腦依照邏輯運算

  • 輸出 → 得到的結果

Prompt 也是:

  • 輸入 → 你下的問題或要求

  • 處理 → AI 根據語言模型推算

  • 輸出 → 生成的文字、答案、建議

所以
Prompt 跟程式的精神是一樣的:

結果好不好
取決於輸入是否「精確」


2. 大問題要切割成小問題

很多人會一口氣丟一個大需求:
「幫我寫一篇關於 AI 的文章」

結果 AI 給一大坨「不是想要」的資訊
為什麼?

因為你給的「輸入」太模糊
就像寫程式沒有先定義變數
跑出來的東西哪裡會跟你想的一樣呢?

正確的做法:
先把「大問題」切割成「小問題」


3. 實際範例

錯誤示範:

幫我寫一篇關於 AI 的文章
(也太籠統???範圍也太大?)

正確示範:

  • 先問 → 幫我整理一個「AI 與程式設計」的文章大綱(3-5 個段落)

  • 再問 → 請幫我展開第一段,舉一個生活化例子

  • 接著 → 幫我展開第二段,說明技術面

  • 最後 → 幫我把全文合併成一篇 1000 字文章

這樣就像程式中的「模組化設計」:
先定義架構,再逐步執行,最後組合完成


4. 為什麼要拆解?

因為不可能完美的「一次做完」
不論是寫程式還是寫 Prompt
先「拆解需求」再逐一執行
才是精準輸出的關鍵!

因為
AI 在小範圍問題上的表現
往往比大範圍問題更可靠

故「控制輸出」的條件是很重要的


✦ 今日小結

Prompt 就像寫程式:

  • 先定義「輸入」

  • 再拆解成「小步驟」

  • 最後組合「輸出」

AI 只能是「執行者」
可以協助走捷徑抵達終點

但發想者得是「人類」本身!
因為 AI 不會主動思考啊

然而拆解的過程
才是人類智慧的核心與價值所在


上一篇
Day5 - AI 是隊友,不是老師:如何跟 AI 協作?
下一篇
Day7 - 一週速成:從亂問問題到 AI 神隊友
系列文
在喧囂的世界裡,生成式 AI 陪我獨自升級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