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第七天,如果以過往最有生產力或效率的衡量標準來說,
當然就是繼續往下嘗試更多的專案。
一天一題目、一日一小成就,
但一週為單位剛好停下來思考,是我更想做的事。
可以讓我回頭思考——
我到底學到了什麼?我遇到的困難是什麼?那些還沒解開的問號,又要怎麼放著和挑戰,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只是單純把這一週的收穫、疑惑,攤開來看。
在 Vibe Coding 過程中,有個感受越來越清晰,
從點子、拆需求、寫 Prompt,到最後把它轉成能跑的專案,這條路比想像中更順暢。
AI 的確幫了大忙,能快速看見點子的可視性,而現在的流程,完整有邏輯的 Prompt 很重要,
但大概很快也就不再是核心指令,因為 AI 只會越來越懂我們要什麼,
Vibe Coding 訓練資料越多,連PRD也想的比我更完整 ( 現在已是),
那麼,下一步?
AI 給的回覆體感上越來越長、越來越完整,每次也都提供下一步,
對我來說新的挑戰出現了:
簡單說,寫不寫得出程式也不是重點了。
而是我得判斷這些資訊的,「方向性」與「價值」。
但同時要調用這麼多跨領域知識,不是我們過去的訓練。
在 Vibe Coding 情境裡,我的確可以把錯誤資訊不斷丟回去,直到它修正出答案,但這過程我缺乏的是「踏實感」,因為我沒辦法判斷:它的修正方向,到底是正確的?還是只是繞了一圈又回來?
具體的例子就像是:
部署時為什麼突然爆錯?
為什麼我的歡樂魚缸的魚游的不自然?
現在的 AI 一口氣能給我十幾個可能的原因,但若我缺乏基本常識時,這些問題就像黑洞,越陷越深。目前的狀況不是「解法不夠多」,而是「我能不能在第一時間判斷哪一個最可能有效」。
以及最重要的是:再線性。對我來說,再現性跟創意一樣重要。就算打掉重來或換個框架都能重現一樣的點子,或許才能代表我真的理解這個專案。
因此,我想到 Charlie Munger's Mental Models,他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一套跨領域基本模型,用來解釋世界、判斷資訊。不然很容易因為單一領域限制而做出錯誤決策。
今年初開始,剛好也陸續試圖整理出我現在已有的 Mental Models:哪些是我個人下意識想拿出來的神主牌框架 ? 哪些是真的在不同領域都能調用的方法論? 哪些是我欠缺的? 哪些應該避免的? 都是比起專案完成度更在意的事。但專案完成還是很重要XD
所以,我給自己下一步的功課,除了繼續嘗試不同想法,還有:建立與擴充屬於自己的 Mental Mo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