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解決了單一依賴所導致的指數增長問題。然而,在真實的開發場景中,一個 effect
函式往往需要依賴多個響應式變數,現在我們試著新增多個依賴,在範例中加入第二個響應式變數 count
,並讓 effect
同時依賴 flag
和 count
。按鈕的點擊事件只會修改 count
的值。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
<title>Title</title>
<style>
body {
padding: 150px;
}
</style>
</head>
<body>
<button id="btn">按钮</button>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 ref, effect } from '../dist/reactivity.esm.js'
const flag = ref(true)
const count = ref(0)
effect(() => {
flag.value
count.value
console.count('effect')
})
btn.onclick = () => {
count.value++
}
</script>
</body>
</html>
當 effect
函式同時依賴 flag
和 count
兩個響應式變數後,點擊按鈕觸發更新時,問題又回來了,依賴收集再次出現了指數級的增長,為什麼會這樣?
頁面第一次載入,effect
執行一次。它依序讀取 flag.value
和 count.value
,觸發兩次依賴收集。
flag
透過 Link1
與 effect
關聯。count
透過 Link2
與 effect
關聯。effect
自己的 deps
鏈表也記錄Link1 -> Link2
。到目前為止,都沒什麼問題。
當按鈕點擊,count.value++
觸發更新,effect
的 run()
方法被呼叫。
run()
:depsTail = undefined
。this.deps
仍然指向 Link1
。(deps && !depsTail)
的狀態,就是我們用來判斷是否「正在重新執行」的關鍵點。
flag.value
,觸發第一次 link()
effect
函式體重新執行,先讀取 flag.value
,觸發 link(flag, effect)
。link()
開始判斷:
depsTail = undefined
、頭節點sub.deps
存在 (sub.deps && !sub.depsTail)
成立。
sub.deps.dep === dep
( Link1
的 dep
是否為 flag
),成立。depsTail
移到 flag
的 link。count.value
,觸發第二次 link()
effect
繼續執行,讀取 count.value
,觸發 link(count, effect)
。link()
開始判斷:
(sub.deps && !sub.depsTail)
不成立,因為剛剛 depsTail
移到 flag
的 link。Link3
節點,並且移動指針。執行完,flag
的依賴 (Link1
) 被正確複用,但 count
的依賴被重複新增了節點 (Link2
存在,又新增了 Link3
)。
導致下一次點擊按鈕,propagate
就會觸發 effect
執行兩次(透過 Link2
和 Link3
),因此指數增長。
邏輯問題:
sub.deps
(頭節點),它永遠只拿 effect
依賴鏈表的第一個節點來比較,導致只有第一個依賴能被複用。depsTail
就被賦值,後續的依賴檢查全部失敗。今天我們ㄓ透過圖解,一步步追蹤了內部依賴鏈表的情況。分析後可以知道,問題的根源在於現有的節點複用邏輯存在漏洞:它只會檢查並比對依賴鏈表的第一個節點 (sub.deps
)。
明天我們將基於這次的問題解析結果,來實作解決方案。
同步更新《嘿,日安!》技術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