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7
0
AI & Data

來都來了,那就做一個GCP從0到100的AI助理系列 第 7

不只會推理,更要「有憑有據」:用 RAG 讓 AI 學會「開書考」

  • 分享至 

  • xImage
  •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學會如何透過精準的提示詞,引導 AI 正確地「發問」與「推理」。然而,要讓 AI 的答案真正做到可追溯、可稽核、並能持續更新,單憑既有的推理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將模型的思考「接地」,使其與真實世界的資料連結。

這就是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檢索增強生成) 技術登場的時刻。它能將外部知識即時檢索進來,讓 AI 的每一個回答都有根有據,甚至在輸出結果中附上精確的引用來源。

RAG 是什麼?

想像一場考試。傳統的大語言模型(LLM)像一個勤奮但只會死記硬背的考生,面對訓練時早已熟讀的題目,他能對答如流;可一旦遇到範圍外的陌生問題,便只能憑空猜測,胡亂作答。

RAG 則截然不同,它賦予了 AI 一種「開書考」的能力。在面對問題時,AI 不再僅僅依賴腦中的記憶,而是可以即時翻閱旁邊的參考書(也就是外部的知識庫或資料庫),從中查找最新、最正確的資訊,再結合自身的理解與生成能力,組織出一個完整且可靠的答案。

RAG 的核心流程,完美結合了「檢索」與「生成」:

  • 檢索(Retrieve): 如同考生翻閱書本,系統會先根據問題,到龐大的知識庫或文件中,精準找出最相關的幾段資料。
  • 生成(Generate): 接著,模型會消化這些檢索到的新鮮資訊,並以此為基礎,組織語言、提煉重點,生成一段流暢且有根據的回答。

透過這個模式,AI 不再是一個封閉的「記憶黑盒子」,而蛻變成一個懂得如何**「查資料、找證據」的聰明思考者**。

為什麼我們需要 RAG?

若單純依賴傳統 LLM,我們很快會碰到三大難以迴避的瓶頸:

  • 知識的「保存期限」
    模型的知識有其「訓練截止日期」。例如,一個以 2023 年資料訓練的模型,無法準確回答 2025 年發生的事件,因為那超出了它的認知範圍。
  • 惱人的「幻覺」現象
    當模型對某個問題一無所知時,它不會承認「我不知道」,而是傾向於編造一個聽起來煞有其事、實則完全錯誤的答案。這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就是所謂的「幻覺」(Hallucination)。
  • 高昂的「更新成本」
    想讓模型學會新知識,傳統方法只有重新訓練或微調(Fine-tune),兩者都極其耗時且所費不貲,對於需要快速迭代的商業應用來說,幾乎不切實際。

RAG 正是解決上述痛點的完美解方。它巧妙地繞過了重新訓練的漫長道路,讓我們只需更新外部資料庫,模型就能立刻掌握最新的知識。

RAG 的四大優勢

  • 準確性
    • 答案會引用文件或知識來源,可驗證可靠性。
    • 適合醫療、法律這種「錯不得」的場景。
  • 即時性
    • 資料庫可隨時更新,模型馬上就能回答最新內容。
  • 低成本
    • 不需要每次知識更新就重新訓練模型,省下算力與金錢。
  • 客製化
    • 不同行業可以有專屬知識庫。
    • 例如:銀行用戶可以查詢內部 SOP;醫院可以查詢醫療案例。

明天將以技術角度再深入講解RAG


上一篇
進階提示詞技巧
下一篇
RAG : 打造一本高品質的 AI「參考書」
系列文
來都來了,那就做一個GCP從0到100的AI助理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