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學會如何透過精準的提示詞,引導 AI 正確地「發問」與「推理」。然而,要讓 AI 的答案真正做到可追溯、可稽核、並能持續更新,單憑既有的推理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將模型的思考「接地」,使其與真實世界的資料連結。
這就是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檢索增強生成) 技術登場的時刻。它能將外部知識即時檢索進來,讓 AI 的每一個回答都有根有據,甚至在輸出結果中附上精確的引用來源。
想像一場考試。傳統的大語言模型(LLM)像一個勤奮但只會死記硬背的考生,面對訓練時早已熟讀的題目,他能對答如流;可一旦遇到範圍外的陌生問題,便只能憑空猜測,胡亂作答。
而 RAG 則截然不同,它賦予了 AI 一種「開書考」的能力。在面對問題時,AI 不再僅僅依賴腦中的記憶,而是可以即時翻閱旁邊的參考書(也就是外部的知識庫或資料庫),從中查找最新、最正確的資訊,再結合自身的理解與生成能力,組織出一個完整且可靠的答案。
RAG 的核心流程,完美結合了「檢索」與「生成」:
透過這個模式,AI 不再是一個封閉的「記憶黑盒子」,而蛻變成一個懂得如何**「查資料、找證據」的聰明思考者**。
若單純依賴傳統 LLM,我們很快會碰到三大難以迴避的瓶頸:
RAG 正是解決上述痛點的完美解方。它巧妙地繞過了重新訓練的漫長道路,讓我們只需更新外部資料庫,模型就能立刻掌握最新的知識。
RAG 的四大優勢
明天將以技術角度再深入講解R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