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6
0

▋前言


在執行 AI 專案時,容易不小心就急著「丟資料進模型」,但如果沒有先做 資料探勘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EDA),最後往往會花更多時間在 debug。EDA 的目的,就像認識新朋友一樣:先搞清楚這份資料的樣子,再來思考怎麼處理和運用。

▋內容


為什麼資料探勘重要?

  1. 避免踩雷:提早發現錄音缺失、格式不一致或雜訊過多。

  2. 設計前處理策略:例如是否需要降噪、是否要切短音檔。

  3. 評估可行性:如果資料不足,可能不適合訓練,只能做微調。

資料探勘怎麼做?(以語音資料為例)

EDA 不只適用文字或數字資料,語音資料同樣能做,常見步驟如下:

  1. 檔案層級檢查

    • 檔案數量:每個講者有多少錄音?分布是否平均?

    • 時間長度:語音長短是否落差過大?

    • 檔案格式:取樣率 (sample rate)、聲道數 (mono/stereo) 是否一致?

  2. 聲音波形與頻譜檢查

    • 可用工具(如 librosa、matplotlib)畫出 waveform 或 spectrogram。

    • 觀察是否有明顯雜訊、背景聲音、靜音段。

  3. 逐字稿與標註檢查

    • 是否有缺漏?標註的時間戳 (time alignment) 與音訊是否一致?

    • 語者標籤是否正確?

  4. 統計分析

  • 常用字詞 (可用詞頻統計做文字雲)。

  • 平均語速 (words per minute, WPM)。

  • 語者比例(例如老師 vs 學生的發言比例)。

  1. 聽取樣本
  • 抽樣播放幾段音訊,直接用耳朵判斷音質與自然度。這步驟雖然「笨」,但往往比數據更快抓出問題。

總結

資料探勘不只是「看數據分布」,在語音專案裡更要結合 聽覺 + 視覺 + 統計,才能全面理解資料品質。

▋下回預告


接下來三天,會分別對 AMI / Switchboard / IEMOCAP 做資料探勘,並解釋這些語料為什麼適合測試我們的系統。明天,先從 AMI Meeting Corpus開始,這是一個多人會議語料,挑戰性比一對一對話更高。

▋參考資料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Wikipedia
A Data Scientist’s Essential Guide to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上一篇
Day 15 開源資料集測試計畫
下一篇
Day 17 AMI Meeting Corpus 資料探勘
系列文
AI語音辨識系統:結合聲紋分析與情緒識別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