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5
0
IT 管理

認識 Disciplined Agile:打造情境導向的敏捷之路系列 第 15

Day-15 如何根據情境選擇適合的生命週期?使用決策樹來挑選 WoW

  • 分享至 

  • xImage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5/20072027A4YRhci8eu.png

決策樹的結構與用途

在 Disciplined Agile(簡稱 DA)中,最強調的就是沒有一種做法適用所有團隊。每個團隊面對的情境不同,自然也需要不同的生命週期與工作方式(Way of Working, WoW)。

DA 提供了一張簡單但強大的工具:生命週期決策樹,幫助團隊根據實際情境,一步步篩選出最適合團隊的起始生命週期。

這張樹狀圖不是要「幫你選擇」,而是用決策樹這種邏輯式圖像來引導團隊「做出選擇」,逐步思考以下問題:

  • 目前產品處在哪個階段?
  • 團隊是否穩定?是否有 DevOps 能力?
  • 需求是否明確?還是需要先探索市場?

每個分支都對應一個現實情境,幫助團隊快速篩選掉不適合的選項,聚焦在可行的生命週期。

如何使用 DA 的生命週期決策樹?

以下是一個簡化的操作流程:

  1. 第一步:是否處於探索階段?

    問團隊自己:我們現在是在嘗試一個全新的想法或市場假設,還不確定使用者想要什麼嗎?

    • 是:選用「探索式生命週期(Exploratory Lifecycle)」,以快速實驗與假設驗證為主。
    • 否:進入下一個問題。
  2. 第二步:我們的團隊是否已具備 DevOps 能力?

    團隊是否穩定?測試與部署是否自動化?是否希望支持頻繁交付?

    • 是:

      • 如果你傾向使用迭代式工作方式(如 Scrum),選擇持續交付 Agile 生命週期。
      • 如果你傾向使用流動式工作方式(如 Kanban),選擇持續交付 Lean 生命週期。
    • 否:進入下一個問題。

  3. 第三步:我們的工作是否難以預測、無法提前規劃?是否充滿大量即時性或不確定性的要求?

    團隊是否需要持續處理即時需求或維運?流程不適合被綁定在迭代中?

    • 是:適合使用 DA Lean 生命週期。
    • 否:進入下一個問題。
  4. 第四步:我們是否需要固定節奏地進行規劃與回顧?

    我們是否可以固定計畫節奏、週期性產出?需求能夠明確且在開發時較少變動,可以在迭代前預先排定?

    • 是:適合使用 DA Agile 生命週期。
    • 否:若仍有疑慮,可回頭重新確認第一題,是否符合探索式生命週期或持續交付生命週期。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5/20072027u1ugnVwJK9.png

選出來的生命週期,不是終點,是起點

DA 一再強調:選擇 WoW 是演進的開始,而不是終點的標準答案。

  • 生命週期是「出發點」,而不是永久承諾。
  • 當團隊成員變動、技術能力成長、業務策略改變時,也應該回頭重新檢視當前的生命週期是否仍合適。
  • 可以從 DA Agile 生命週期開始,進化到持續交付 Agile 生命週期。也可以從探索式轉入 DA Lean 生命週期或 Program 生命週期。

為什麼決策樹比直覺選擇更有效?

因為很多團隊會這樣選方式:

  • 「別人用 Scrum,我們也來一套」
  • 「這個框架看起來很有系統,就用它」
  • 「顧問說這是最佳實踐」

這些都不是從自身情境出發的選擇。決策樹的價值在於:

  • 讓團隊思考現況,而不是追求流行。
  • 聚焦自身問題,而不是急著套框架。
  • 幫助排除不適合的做法,而不是迷信「標準答案」。

選擇最適合的生命週期,就像是替團隊量身打造一套節奏與協作的設計圖。選錯生命週期,就像比賽跑步時跑錯了比賽距離,不是太慢,就是太喘。

DA 提供的「決策樹」不是為了幫團隊決定答案,而是幫助團隊問對問題。選擇正確的起點,才能開始一段真正持續學習、逐步優化的敏捷旅程。

七大情境因素的影響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5/20072027k4XeJIdy75.png

DA 強調沒有一套生命週期適合所有團隊。團隊應該根據自身的情境,來挑選最合適的 WoW。在除了思考決策樹上的問題,團隊也應該以擴展因子(Scaling Factors)考慮團隊當前所處的情境,這些因子都會直接影響生命週期的選擇。

  1. 團隊規模(Team Size)

    • 小型團隊(10 人以內)
      較容易採用 DA Agile 生命週期或 DA Lean 生命週期,因為溝通簡單、依賴少。

    • 大型或多團隊協作
      可能需要 Program 生命週期來協調跨團隊的依賴與整合。

  2.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 同地團隊(Co-located)
      適合採用 DA Agile 生命週期的做法,溝通效率高。

    • 跨地或遠距團隊
      需要更明確的協調機制,DA Lean 生命週期或 Program 生命週期會更有幫助。

  3. 組織分布(Organizational Distribution)

    • 單一部門自主開發
      可採用 DA Agile 生命週期或 DA Lean 生命週期。

    • 跨部門或外包協作
      通常需要更嚴謹的協作方式,例如 Program 生命週期,以處理依賴與契約責任。

  4. 技能可用性 (Skill availability)

    • 團隊成員都具備廣泛能力
      DA Agile 生命週期或 DA Lean 生命週期就能運作良好。

    • 團隊缺乏必要的技能
      若技能需要外包或尋求外部專家協助,可能需要 Program 生命週期來協調依賴。

  5. 合規要求(Compliance)

    • 低合規要求
      可以用較簡化、快速的生命週期,例如 DA Agile 生命週期或 DA Lean 生命週期。

    • 高度合規(金融、醫療、政府)
      當被要求更多檢查點與正式審核時,通常需要 Program 生命週期或探索式生命週期,以確保符合法規要求。

  6. 技術複雜度(Technical Complexity)

    • 單一系統或簡單產品
      DA Agile 生命週期或 DA Lean 生命週期便足以支持。

    • 多系統整合、高技術挑戰
      建議採用 Program 生命週期或持續交付生命週期,確保架構與技術決策能及時同步。

  7. 領域複雜度(Domain Complexity)

    • 需求清楚、商業邏輯單純
      DA Agile 生命週期就能快速交付。

    • 需求多變、跨多領域專業
      探索式生命週期特別適合用於研究、探索原型或高不確定性專案。

這七大擴展因子,決定了團隊在「決策樹」中會走向哪一條路徑:

  • 小型、低複雜度的團隊
    偏向 DA Agile 生命週期或 DA Lean 生命週期。

  • 大型、分布式或高合規需求的團隊
    偏向 Program 生命週期或探索式生命週期。

這也是 DA 的核心精神:讓情境來決定工作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套用單一框架。

結語:與其找到最好的做法,不如學會做出好選擇

在敏捷轉型的旅程中,許多團隊一開始就卡在:「我們該用哪種流程?」這個問題上。是 Scrum 好還是 Kanban 好?還是直接上 SAFe?

DA 給的答案很簡單也很務實:

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你當下情境的選擇。

透過一連串的引導,DA 幫助團隊從實際狀況出發,逐步選出最合適的生命週期。這不是為了讓團隊遵循某一套「標準流程」,而是幫助團隊開始建立一種能力:根據情境做決策,並持續優化做法的能力。

記住這三個關鍵觀念:

  1. 選擇要有根據
    透過分析七大擴展因子與使用生命週期決策樹,團隊不是在選「喜歡的流程」,而是在根據現實情境做理性選擇。

  2. 流程是可以調整的
    今天的選擇,不必綁死未來。敏捷強調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標準流程」,而是「能隨時根據學習調整的方法架構」。

  3. 改善才是真正的敏捷
    選擇只是起點,透過流程目標(Process Goal)與引導式持續改善(Guide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GCI),才能讓 WoW 隨著團隊成長逐步成熟。

選對生命週期,不會讓團隊一夜成功,但能避免一開始就走錯方向。而擁有持續改善 WoW 的能力,才是團隊能長久前行的真正競爭力。


How to Choose a Disciplined Agile Life Cycle


上一篇
Day-14 從啟動到交付:Disciplined Agile 的四大階段任務解析
下一篇
Day-16 Disciplined Agile 的流程目標是什麼?如何幫助團隊做出最佳選擇
系列文
認識 Disciplined Agile:打造情境導向的敏捷之路16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