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已經學了網頁的「骨架」、語義化標籤,以及 CSS 的基本用途。今天要來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RWD(Responsive Web Design,響應式網頁設計),以及它和 CSS 的關係。
RWD 是一種設計網頁的方法,最早由美國設計師 Ethan Marcotte 在 2010 年提出。隨著手機和平板越來越普及,很多網站在小螢幕上無法正常使用,使用者體驗不好。RWD 的目標就是:讓同一個網站能自動調整版面和內容,適應不同的裝置和螢幕尺寸,不需要為手機、平板和電腦各做一個版本。
而版面的自動調整,主要是靠 CSS 技術完成的。透過 CSS,我們可以使用 媒體查詢(Media Query)、彈性圖像、彈性佈局、百分比寬度等方法,讓網頁元素隨螢幕大小自動縮放、排列或隱藏。例如:文字在手機上變小、圖片縮小、欄位改成一列;在桌機上恢復多欄排版。這樣使用者在不同裝置上都能舒服瀏覽,不用左右滑動或放大縮小畫面。
如果沒有 RWD,網站在手機上可能會亂掉:字太小、圖片跑版、按鈕點不到,甚至使用者一打開就關掉網頁。以前的解決方式是手機版網站,但這需要多個版本管理,增加維護成本,且在不同裝置上呈現效果不一致。RWD 出現後,只要一個網站就能應付各種螢幕,維護更方便,也提升使用者體驗。
學習心得
今天我發現,RWD 不只是「版面好看」,更是提升使用者體驗的關鍵。透過 CSS 的媒體查詢和彈性設計,網站能自動適應手機、平板和電腦,操作流暢又整齊。學習了 RWD 後,我覺得做網站更專業了,也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這也是現代網頁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