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與 AI 或大型語言模型協作時,如果我們提問方式過於模糊,輸出的結果就會流於表面。如果要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只要問怎麼做,還要加上以什麼邏輯做。
這篇文章要介紹的思維框架型的提示詞,就是將我們一直在用的分析模型,例如 SWOT、5W1H、PESTLE ...等,融入到指令中。這個指令可以給 AI 提供一個清楚有效的思考骨架,讓 AI 進行結構化、有深度的分析,並產生出品質佳且具備一致性的內容
如果沒有框架,AI 的回答就像一盤散沙,雖然元素都在,卻缺乏結構與洞察,引入一個好的思維框架,可以有效提升輸出的深度,引導 AI 不只描述是什麼,也能深入探討為什麼以及然後呢,讓 AI 從現象看本質。
此外還能提高我們跟 AI 間的溝通效率,試著想一下我如果告訴 AI「請進行 PESTLE 分析」,這寥寥數字是否比傳達數百字描述的指令來的更精準呢?
SWOT 是分析內部優勢 (Strengths)、劣勢 (Weaknesses) 與外部機會 (Opportunities)、威脅 (Threats) 的經典工具。但在提示詞中,它的價值遠不止於生成四個列表。
請對 [產品名稱,例如:Notion 筆記軟體] 進行一次完整的 SWOT 分析。請以條列式清晰地列出其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使用 SWOT 真正的價值在於讓 AI 進行交叉分析,從而產生可執行的策略。這也是 TOWS 矩陣的核心精神,強調從外部環境出發,思考如何應對。
你是一位資深的市場策略顧問。請對 [公司名稱,例如:一家新創的線上健身課程平台] 進行一次深入的 SWOT 分析。
除了分別列出 S、W、O、T 四個象限的內容外,請務必完成以下兩項任務:
1. SO 策略 (優勢 + 機會):結合每一個「優勢」,思考如何利用它來抓住相關的「機會」,提出至少 2 項具體的增長策略。
2. WT 策略 (劣勢 + 威脅):結合每一個「劣勢」,分析它在面對外部「威脅」時可能產生的風險,並設計出至少 2 項具體的防禦或應對方案。
確保策略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
5W1H (What, Who, Where, When, Why, How) 是確保資訊完整性的黃金法則。常見於新聞摘要、專案規劃、問題診斷等多種場景。
這是一段會議錄音的逐字稿:[貼上會議逐字稿內容]。
請根據內容,使用 5W1H 框架為我摘要出這次會議的關鍵資訊:
- What (事件):會議的核心主題與達成的結論是什麼?
- Who (人物):哪些人參與了會議?誰是主要的決策者?
- Where (地點):會議在哪裡舉行?(線上或線下)
- When (時間):會議的具體日期與時間?
- Why (原因):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 How (方式):會議達成了哪些具體的行動項目或後續步驟?
我想寫一篇關於「企業導入 AI 對員工的衝擊」的部落格文章。請使用 5W1H 框架,為我生成一份詳細的文章大綱
- What: AI 導入企業究竟是什麼?(例如:自動化工具、數據分析平台等)
- Who: 哪些職位的員工會受到最直接的衝擊?
- Where: 這種衝擊在哪些行業或部門最為顯著?
- When: 這個趨勢是何時開始的?未來幾年的發展預測為何?
- Why: 為什麼企業要導入 AI?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為什麼員工會感到焦慮?
How: 員工應該如何應對這種變化?(例如:學習新技能、轉型等)
PESTLE 用於分析政治 (Political)、經濟 (Economic)、社會 (Social)、技術 (Technological)、法律 (Legal) 和環境 (Environmental) 六大宏觀因素,特別適合市場進入、風險評估等場景。
我是一家台灣的電動滑板車公司,正考慮進入[目標市場,例如:越南市場]。請為我進行一次 PESTLE 分析,評估我們在該市場所面臨的宏觀機會與挑戰。請針對每個因素提供至少 2 個具體的分析點。
STAR (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 是講述個人經歷的絕佳框架,常用於履歷撰寫、面試準備和案例分析。
我正在準備一場面試,需要回答「請分享一個你成功解決困難問題的經驗」。請使用 STAR 方法,幫我將以下經歷改寫成一段條理分明、引人注目的故事:
我的經歷:[簡述你的經歷,例如:上次有個大客戶的網站突然掛了,我熬夜 debug,最後發現是資料庫快取問題,把它修好了,客戶很滿意。]
請依以下結構產出:
- Situation (情境):當時的背景和挑戰是什麼?
- Task (任務):具體任務和目標是什麼?
- Action (行動):採取了哪些具體的步驟來解決問題?
- Result (結果):行動帶來了什麼正面的量化或質化成果?
這是一種透過連續提問為什麼來探究問題根本原因的技巧。
我想分析我們網站最近「用戶註冊率下降 20%」的問題。
請扮演一位經驗豐富的產品經理,使用「5 Whys」框架,引導我一步步找出根本原因。
從「問題:用戶註冊率下降了 20%」開始,提出你的第一個為什麼,然後根據我可能的回應,繼續追問下去,直到找到可能的根本原因。
俗話說團結力量大,我們可以試著串聯多個框架,以解決複雜的系統性問題
將一個框架的輸出,作為下一個框架的輸入,形成一個分析的流水線。
這是一個從市場分析到行動計劃的提示詞,我們先用 PESTLE 進行宏觀的環境掃描,再來是用 SWOT 結合這些宏觀因素做策略的定位,最後再用 SMART 將策略轉化成可執行的目標。
以下是這三部的提示詞:
請先對[你的行業,例如:台灣的精品咖啡訂閱服務]進行一次 PESTLE 分析。
根據 PESTLE 分析的結果,特別是機會和威脅,為我的公司[公司名稱]進行一次 SWOT 分析
根據 SWOT 分析中的 SO 策略,為下個季度設定 3 個符合 SMART 原則 (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 的具體目標。
我們也可以在分析後,要求 AI 加上一層決策判斷,避免資訊過載。
... [完成 SWOT 分析的指令] 略...
分析完成後,請根據「影響力」和「急迫性」兩個維度,為所有的機會和威脅進行優先級排序,並標示出最高優先級的前三項
角色扮演一直是個很好用的提示詞工具之一,所以我們使用框架後,可以再給框架定義一個專家角色,讓整個分析視角更專業到位
請扮演一位擁有 20 年經驗的創投分析師,使用 PESTLE 框架,評估[一個新興技術領域,例如:腦機接口消費級應用]的未來五年發展潛力與投資風險。
使用框架提示詞的確可以讓我們與 AI 的溝通省了不少功夫,但還是建議大家要先了解每個框架的原理與侷限性,如果用錯或濫用,反而會限制的 AI 與自己的思考。
舉個例子,SWOT 或 PESTLE 都是特定時間點的快照,所以在一些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我們需要定期更新分析,或是在提示詞中加入時間維度,例如:
請對 [你的產業,例如:台灣的線上教育產業] 進行一次 PESTLE 分析。
除了分析當前的狀況外,請特別針對以下幾點,預測未來 24 個月內可能發生的演變:
- 技術 (Technological) 演變:[一個關鍵趨勢,例如:生成式 AI 教學輔助工具的成熟] 將如何衝擊現有的商業模式?
- 法律 (Legal) 演變:[一項潛在法規,例如:政府可能推出的數位內容版權法規] 會帶來哪些新的機會或限制?
請將你的預測與當前的分析並列,以便比較。
我們將框架結構話變成提示詞,最好的好處就是它可以將我們腦海中模糊的想法,透過框架變成 AI 容易理解和執行的內容。但框架也不是萬靈丹,所以大家還是要視情況使用,使用之前不妨先思考以下幾點:
也許這樣的思考,除了讓 AI 好理解外,也能幫助自己提升思維並更熟悉框架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