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工程師應具備的軟實力。這些抽象的能力,放到資料專案的場景中,就會轉化成具體的協作方向。
在資料專案裡,工程師並非只要收到規格後埋頭開發即可,而是必須在專案進行中,不斷地與專案經理、業務單位、甚至客戶來回溝通。這種「溝通—確認—執行—再調整」的循環,本質上就是協作的核心。
以文件為例,雖然我過去也曾對寫文件心生抗拒,覺得比起程式碼,文件顯得冗長又不直接。但實際上,文件往往是團隊協作最重要的基礎。從資料規格書、轉換邏輯,到遮罩規則與驗證流程,如果沒有清楚的紀錄,就很難確保後續維護與交接的正確性。我特別印象深刻的一次經驗,是在協作資料規格書的過程。當時需要定期與客戶開會,一方面解讀他們提供的原始資料架構,一方面又要把程式邏輯轉換成業務邏輯,並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解釋。只有當規格書被所有利害關係人理解並接受,後續的開發與驗證才有穩固的基礎。
會議同樣如此。工程師參與會議並不是被動聽指示,而是要主動提供資訊,協助專案經理與客戶掌握技術限制與風險。若能儘早提出疑慮及需要調整的部分,就能避免專案後期才發現落差,導致大量來回確認及調整的工作。雖然開會的確會消耗很多心力 (而且其實我也不喜歡),卻能顯著降低專案溝通成本,省去後續可能衍生的更多溝通,長痛不如短痛。
資料專案中的工程師協作,不只是「寫程式」,更在於「傳遞資訊」與「建立共識」。文件與會議,都是實踐這件事的重要載體。當工程師能主動參與協作,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團隊能理解的語言,專案推進就會更順暢,成果也更貼近需求。
畢竟,資料專案規模及複雜程度與其他軟體開發專案不同,是多方角色配合的長跑。工程師若能在其中扮演「技術翻譯者」與「資訊橋樑」,才算真正發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