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5
0
生成式 AI

Multi-Agent 實戰:開發多代理智慧小幫手系列 第 15

【Day 15】 Google ADK 工具型(Tool) 與 子代理(Sub Agent) 的比較

  • 分享至 

  • xImage
  •  

在 Google ADK(Agent Development Kit)中,工具型(Tool)和子代理(Sub Agent)是構建 AI 代理的兩種主要方式,用來實現不同層次的任務分解和功能整合。
這篇我們會詳細介紹這兩種方法的定義、差異,以及為什麼子代理的寫法更好,還有它們各自的應用場景。

定義與差異

  • 工具型(Tool)Agent 的定義
    工具型 Agent 是透過明確定義的函數(tools)來執行特定任務的代理。這些工具通常是 Python 函數,封裝單一功能(例如數學計算或文字處理),由代理調用完成用戶的請求。工具型 Agent 行為高度結構化,依賴預定義的工具集,適合處理明確、單一的任務。在 Google ADK 中,透過 tools 參數將函數綁定到代理,代理再依據指令(instruction)選擇合適工具執行。

  • 子代理(Sub Agent)的定義
    子代理是獨立的代理單元,嵌入在主代理(Root Agent)之下,形成多代理系統的一部分。每個子代理都有自己的模型、指令、描述和工具集,專注處理某類任務,並能與其他代理協作完成複雜目標。子代理透過 sub_agents 參數與主代理關聯,適合需要協作或分層處理的場景,例如旅行規劃系統中的航班查詢與酒店預訂。

主要差異

方面 工具型 (Tool) 子代理 (Sub Agent)
結構 單一函數,封裝特定功能 獨立代理,包含模型、指令、工具等
功能範圍 單一任務,如計算或查詢 複雜任務分解,可處理多步驟或協作邏輯
自主性 低:依賴代理調用,無獨立決策能力 高:擁有專屬指令與模型,可獨立處理任務
協作方式 單一代理直接調用,無代理間互動 透過主代理協調,支援多代理協作
靈活性 固定功能,難以應對動態變化 可動態分配任務,適應複雜場景
實現複雜度 簡單:僅需定義函數並綁定 複雜:需設計代理結構與協作邏輯
適用場景 簡單、確定性任務(如數學運算) 複雜、非結構化任務(如工作流自動化)

工具型方法適合快速實現單一功能,而子代理則適合模組化、協作式系統,能實現更高階的任務分解與彈性。

為什麼子代理型寫法更好

在 Google ADK 中,子代理型設計通常被認為更優,原因包括:

  1. 模組化與可維護性
    子代理型把任務拆成獨立單元,每個子代理負責特定功能(如問候或天氣查詢)。這樣程式碼更清晰,也更容易維護。修改某個子代理的邏輯時,只需要更新該代理檔案,不會影響其他部分。相比之下,工具型 Agent 將所有功能集中在同一個代理中,功能越多就越複雜,管理也更困難。
  2. 擴展性
    子代理型可以動態新增代理,只需建立新子代理並加入 root_agentsub_agents 列表即可。工具型 Agent 則需要修改 tools 列表,容易發生衝突,重構成本較高。
  3. 協作能力
    子代理型支援多代理系統(MAS),可以讓代理間協作完成複雜任務。例如,root_agent 可根據用戶輸入,自動委派給相關子代理協同工作。工具型 Agent 則缺乏這種能力,只能單兵作戰。
  4. 靈活性與專業化
    每個子代理可以配置不同模型、指令或工具,針對特定任務優化。例如,一個子代理使用專門查詢資料的模型,另一個子代理擅長對話。工具型 Agent 受限於單一模型和指令,難以針對不同任務做優化。
  5. 錯誤隔離
    子代理型可以將錯誤局限在單一子代理,某個子代理失敗不會影響其他代理。工具型 Agent 結構單一,任何工具出錯都可能影響整個代理。

選擇兩種方式的最佳場景

  • 工具型 Agent 最佳場景
    適合簡單、單一、明確定義的任務,特別適合快速原型或資源受限的情況。

    • 範例

      • 簡單計算(加減乘除)或文字處理(反轉字串、格式化文本)
      • 單一功能應用,如查詢特定 API(股票、天氣)或執行簡單自動化腳本
      • 快速原型開發,需要測試某個功能,不需要複雜架構
    • 原因:配置簡單、開發成本低,適合小型專案或短期應用,但不適合長期維護或擴展。

  • 子代理型 Agent 最佳場景
    適合複雜、動態或需要協作的任務,尤其是企業級應用或多步驟工作流。

    • 範例

      • 多任務工作流,如旅行規劃(查天氣、預訂航班、安排行程)
      • 企業級客服系統,Root Agent 協調多個子代理(問候、查詢訂單、退貨處理)
      • 動態決策系統,如供應鏈管理,根據庫存、天氣、物流資料做決策
    • 原因:提供模組化設計,支援任務分解和代理協作,能處理非結構化、動態任務,方便長期維護與擴展。


上一篇
【Day 14】 Prompt 的深入探討與實作(下)
系列文
Multi-Agent 實戰:開發多代理智慧小幫手1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