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4
0
生成式 AI

學都學了:GenAI 從試錯到實用的實驗筆記系列 第 14

Day 14 第二週覆盤:工具之外,體驗設計是另一個層次問題

  • 分享至 

  • xImage
  •  

時間來到第 14 天,鐵人賽進度正好一半。
回顧這一週,做新專案的時間並不多,主要還是把之前用過的工具再做整合或優化。
一方面是想再熟悉現有工具,另一方面也是檢視哪些知識需要慢慢補足。

工具與體驗

以天為迭代週期的當下,工具越來越創新,但深刻意識到體驗設計只能自己來。在人類天性「節能」的情況下,在工具間切換其實真的很耗能。這也是想停下腳步,這週放在如何減少專注力切換流程。

雖然都是使用工具,但發現下面兩種情況截然不同

  • 導入 = 我需要去學會它,打開它,用它
  • 無腦 = 當我要解決問題時,它自然而然就在我視野或介面裡

突然想到,最近很喜歡的 Wispr Flow 就是這樣的例子。
我不需要開分頁,只要在原本打字的地方切換按鍵,就可以開始「無腦」說話,
完全沒有切換任何視窗,我的流程跟想法就可以直接融入在使用這個工具裡,沒有任何心理門檻。

專案的意義

第二週另外一個反思是:每天都有新產品、新模型、新議題,但如果沒有回到真實生活場景,這些工具顯得有點遙遠。

兩週以來,有做給自己療愈的,也有是提醒學習記錄,也有有與跟健康睡眠追蹤的工具,但發現我最常回去使用的,是療愈網站和學習記錄更新,反而像睡眠記錄器,就沒有特別的督促自己使用,或者說,慣性上——我沒有想要改變這件事。

所以,突然覺得,即使只是複刻別人的作品、或是這專案的技術不是當下最新,或是scope 沒有很大,但如果能真的融入我的生活場景,或帶來正面影響,那就蠻值得的。

做 User Growth 的時候,我在意的是「對的時間、對的訊息、對的人」,那現在研究 AI 這件事情其實也一樣:「對的場景、對的介面和流程、解決當下需求」。

想像與持續參與

目前都還在探索各式各樣的工具能帶來的效率或者是驚喜之處。 但或許基於個人習慣和多模態的快速發展,最後可能就會收攏在某個巨頭生態系下。
而關注趨勢和發展,意義上就會比較像是:想像
跟《芙莉蓮》的世界觀一樣:魔法來自於想像,想不出来就不可能完成,科技也是。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8/20178815Q6JZPt6qh1.jpg

Vibe Coding 資安事件的提醒

這週發生的API事件,如何做好 Code Review 變成熱門議題。
進一步反思自己:我也是一知半解。

雖然做的專案是自用,沒有公開或商用,自然没有這個問題,也知道要公開給其他人使用,有哪些基本的注意要點要做,但就完整底層常識跟邏輯,明顯也不及格。理論上不論任何開發,就應該養成好習慣:不管是否公開,都應該讓流程清楚、沒有風險。

所以接下來兩週給自己的作業:建立基本但完整的 code review 流程,無關是否對外使用或需不需要的問題,而是這是該有的常識。

今日總結

  • 工具每天都在變,但場景和需求其實沒那麼容易變
  • 無腦融入,比刻意創造,更能創造長期價值
  • 專案是否能促進「下一個改變」,是判斷它意義的方式
  • 保持適度參與、學習,不是緊抓某個技術,就順流往前
  • 最後,養成好習慣

上一篇
Day 13 解決昨天的雷坑:AI Agent Fan Out 與去重機制優化
下一篇
Day 15 從 Gmail 到閱讀島嶼:功能先有,視覺革命尚未成功
系列文
學都學了:GenAI 從試錯到實用的實驗筆記16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