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 30 天,這篇也是該系列的結尾,從一開始立下題目「快速掌握資料結構與演算法」那一刻起,我就很清楚,這不會是一場輕鬆的挑戰。這 30 天,我不只是寫文章,更是一次徹底地拆解與重構「我對程式思維的理解」的過程。這不只是輸出知識,而是一場和自己對話的學習實驗。
我遇過很多學程式的人,一開始都跟我一樣: 急著上框架、學 API、追新技術。當時的我也覺得「會用」就代表「會寫」,但那只是短期的表象。隨著時間推進,我越來越發現自己在某些技術選擇上「卡住」,因為缺乏判斷依據。直到我開始回頭看基礎,才真正明白: 框架是房子,演算法是地基。沒有穩固的結構,任何技術都只是空中樓閣。
剛開始寫的時候,我的目標很單純: 每天完成一篇,建立習慣。但寫到一半,我開始意識到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我不只是要「知道 Bubble Sort 怎麼寫」,而是要能夠回答:「為什麼氣泡排序慢?慢在哪裡?什麼情況下它仍然有價值?」
演算法讓我學會一件事: 一個問題的難,不在於語法,而在於抽象。當你學會從問題本質出發,不再被語言綁死,你就能在任何環境下設計出合適的解法。
這 30 天最難的部分,不是技術,而是節奏。每天要在研究與生活中擠出固定時間,思考、撰寫、驗證、修稿。更困難的是,必須在「懂」與「寫得清楚」之間找到平衡。
我學到:
這個節奏讓我學會如何「結構化輸出」,也讓我明白,知識的掌握不在於速度,而在於節奏是否可持續。
三十天後的我,學會的不只是程式語法,而是一種「思考方式」。這世界的技術會不斷更新,但資料結構與演算法不會消失,因為它們不是工具,而是邏輯本身。因為框架會淘汰,API 會變動,唯有結構與演算法,構成思考的骨架。
這 30 天,我用一篇篇文章,為自己建立了一個更穩固的地基。未來我會持續寫下去,但方向會更明確、深度會更穩。學程式,不是為了追趕技術潮流,而是為了建立「理解世界」的能力。而演算法,就是那個最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