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毫無基礎到能夠產出個人專題,中間使用了許多ai軟體,以下是截至目前為止的小小心得分享 :
GPT : 因為家人本來就有使用plus版,所以大多都是使用GPT完成個人專題
使用方式 :
- 將功能,架構和GPT討論後,再開始讓GPT寫程式碼
- 遇到問題將檔案直接上傳 , 請GPT提供可以直接覆蓋的更新版本 , 因為這樣GPT才不會只有修改到部分 , 造成BUG
- 將程式報錯截圖請GPT除錯
遇到的問題 :
- 超過1000行以上 , 讀檔案速度會變得很緩慢 , 也容易思考到一半就網頁錯誤 , 需要重新整理再讓GPT跑一次
- GPT5 會思考比較完善 , 較不容易產生BUG , 但同時也比GPT4耗時更久
- 有同學沒有升級PLUS , 使用經驗不是很好 , 也容易因為報錯的圖片識讀將免費額度使用完畢 , 可能因為免費版沒辦法記憶太多細節 , 造成不好的使用者經驗
Cursor :
在還沒使用GPT-5-Codex看到這個軟體 , 因為仿照vscode的介面極大降低了探索的過程 , 且會搜尋整個專案資料夾, 使用經驗非常類似GPT-5-Codex , 但沒有網頁版(不確定是不是我沒發現) , 最後團體專題多用codex完成
GPT-5-Codex : 2025/9/17 全新模型「GPT-5-Codex」能夠直接在github vscode cursor上面進行專案程式開發已經錯誤修改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125483-openai-gpt5-codex-ai-engineer-upgrade
使用方式 :
- 因為組員多數也沒有經驗 , 直接在github上面開始專案 , codex會連readme都寫得非常清楚 , 所有組員依照負責範圍共同使用Codex開發 , 效率非常顯著
- github上面能夠直接描述使用情境以及所需功能在1小時內快速產生MVP
- 使用網頁版GPT-5-Codex能夠直接線上更新github檔案 , 無論在捷運還是公車上都能隨時要求codex更新程式,非常方便
遇到的問題 :
- 關於使用情境需要描述清楚 , 且如果有時候會發生除錯後再發生其他錯誤會重新回到原有方案的方式 , 可以和多個AI討論(如Gemini)直接明確指示codex執行方式能夠更快除錯
- 更新程式碼後會以英文描述更新的部分 , 不會因為原始問題是中文而回覆中文
以下是將codex放入vscode和github的參考資料 , 講解的非常仔細 :
https://youtu.be/JHNdpjjrphA?si=F37DO8f-tHVUIr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