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6
0
自我挑戰組

ÉCHO (迴響)系列 第 16

第十六章:一縷幽香的遺言

  • 分享至 

  • xImage
  •  

2023年,秋末。

那天的台北,是一個標準的、令人心煩的秋日。天空是鉛灰色的,潮濕的冷風像無數根細針,鑽進衣服的每一個縫隙。濕氣黏在皮膚上,鑽進毛孔,讓每一次呼吸都顯得沉重而徒勞。青田街的老巷弄裡,濃密的榕樹氣根垂掛下來,上面還掛著晶瑩的水珠,將午後的殘光折射、切割成破碎的金箔,灑在斑駁的紅磚牆上,牆角邊的青苔喝飽了水,呈現出一種近乎發光的、不祥的翠綠。

但他妹妹莉娜(Lina)喜歡。

「哥,你看,」她坐在副駕駛座上,指著車窗外那些被雨水打濕的、呈現出深赭色的老舊公寓牆壁。「你不覺得,這才是台北真正的顏色嗎?不是那些信義區的玻璃帷幕,而是這種...被時間和濕氣浸透的、安靜的顏色。」

伊森沒有回答,只是專注地開著車,在青田街狹窄的巷弄裡,尋找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停車位。莉娜的聲音很輕,因為化療,她的聲音失去了一貫的活力,變得有些沙啞,像一張被反覆摩擦的砂紙。但她的眼睛,依舊亮得驚人。

莉娜是民族植物學的博士生,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在伊森眼中,她研究的那些東西——原住民的草藥、古老的植物神話、森林裡的氣味——都屬於「無法被量化」的、美麗而無用的範疇。兄妹倆,一個是數據的信徒,一個是自然的詩人,他們的爭論從未停止,卻又比任何人都更深愛著彼此。

而現在,這個熱愛生命的詩人,正在緩慢地凋零。

這一切的起點,是醫院那套號稱完美的 AI 診斷系統的誤判。它將莉娜體內那個罕見的腫瘤,標記為良性的水囊,錯過了黃金治療期。當真相大白時,一切都已太晚。

這件事,成了伊森心中永遠的、無法被修補的破洞。他對那個冰冷的、號稱完美的 AI 系統,產生了永恆的不信任。

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莉娜對一切冰冷的數據、可量化的指標產生了深深的厭惡。正是這份對「完美科技」的失望,讓她開始了一項近乎偏執的、最後的研究計畫——尋找一種能代表「台北這座城市靈魂」的、未被數據定義的「真實」氣味。

這就是一年前的那個秋末,伊森會開著車,載著虛弱的她,在各個城市狹窄巷弄裡尋找傳說中「伊蘭百草堂」的原因。

莉娜的研究項目其實已經進行了整整一年。作為台大森林系博士班的學生,她的論文題目是《台北都市植被中的氣味記憶與社區認同》。她試圖從民族植物學的角度,記錄那些正在消失的、屬於這座城市的嗅覺記憶。她走遍了大稻埕的中藥行,採訪了最後幾位老師傅;她在萬華的傳統市場裡記錄下各種香料與蔬果的氣味組合;她甚至深入到台北近郊的山區,採集那些只在特定季節才會飄散香氣的原生植物。

但在所有她收集到的氣味故事中,最令她著迷的,是那些老人們總是會提到的「伊蘭百草堂」。每當她詢問「什麼味道最能代表老台北」時,總會有人用帶著懷念的語氣說:「要是伊蘭還在就好了,她總是能調出我們心裡想要的那種味道。」

這些零散的記憶碎片,在莉娜的腦海中拼湊出一幅模糊的圖畫:一個有著超凡嗅覺天賦的女人,一間能夠「治療心靈」的神秘藥房,還有那些至今仍被人們懷念的、充滿智慧與溫暖的氣味。

莉娜一直想找到那個地方的遺跡,想聞到一些真正屬於這座城市靈魂的氣味,想為她的論文找到一個完美的結尾。她曾無數次在青田街的巷弄間徘徊,對照著各種老地圖和地址記錄,但始終找不到確切的位置。

直到那個秋日,她在台大圖書館的舊報紙資料庫中,發現了一篇1936年的《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標題是《青田街の名醫草》。報導中提到一位「蘭心女士」在青田街經營草藥房,「其調配之香草療方,能撫慰人心,遠近馳名」。最關鍵的是,報導中提到了一個具體的門牌號碼。

那個號碼,正好對應著莉娜在現代地圖上圈出的那棟老房子。

「我們真的要來這裡嗎?」伊森終於忍不住開口,語氣中帶著一絲不耐煩,「莉娜,這只是個都市傳說。一個百年前的藥房,不可能還...」

他停頓了一下,看著妹妹那因為興奮而略微發紅的臉頰。即使病痛已經將她折磨得如此虛弱,但每當談到她的研究時,那雙眼睛仍然會閃發出令人心疼的光芒。

伊森其實心裡很清楚,莉娜要尋找的不只是一個地址,不只是一種氣味。她要尋找的,是一種意義。一種能夠證明她這一年的努力、證明她的研究價值的意義。在那些冰冷的CT掃描片和血液檢查報告面前,在那些令人絕望的存活率統計數據面前,她需要相信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一些數據無法定義、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

她需要相信,還有一些美好的東西,是永恆的。

「哥,拜託。」莉娜打斷了他,聲音裡帶著一絲懇求,「我的論文需要它。我需要...真實的東西。」

她的手輕輕撫摸著放在膝蓋上的一個舊筆記本,那是她這一年來收集各種氣味記憶的田野調查筆記。每一頁都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種嗅覺描述、情感反應,還有她用鉛筆畫的簡陋示意圖。

「伊森,」她用一種前所未有的嚴肅語氣說道,「你知道我在醫院裡聞到的最多的是什麼嗎?消毒水。那種想要消除一切有機物、一切生命氣息的、冰冷的化學味道。它很乾淨,很安全,也很...死寂。」

莉娜看向車窗外,那些被雨水打濕的老建築:「但這座城市,這些街道,它們有故事,有記憶,有溫度。我想要用我剩下的時間,去記錄一些真正活著的氣味。不是那些實驗室裡合成的、標準化的味道,而是那些有血有肉的、充滿人性的香氣。」

她轉向伊森,眼中有一種燃燒般的決心:「即使我寫不完這篇論文,即使沒有人會讀到它,我也要證明這些東西的存在。我要證明,在這個越來越數位化、越來越冰冷的世界裡,還有一些東西是無法被演算法複製的。」

伊森拗不過她。他看著妹妹那因病痛而消瘦的臉頰,任何要求,他都無法拒絕。

他們最終在一個死胡同的盡頭,找到了那間被藤蔓和歲月包裹的老宅。它看起來比傳說中更為破敗,像一頭正在沉睡的、被世人遺忘的巨獸。

建築本身是典型的日治時期木造平房,但歲月已經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原本應該是深褐色的木板板現在呈現出一種近乎黑色的暗沉,表面被無數次的風吹雨打侵蝕得坑坑窪窪。屋瓦有幾片已經滑落,在雨天會造成積水,讓整棟建築散發出一股潮濕的霉味。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爬滿整面牆的藤蔓植物。它們像無數條綠色的蛇蛇,緊緊纏繞著這棟老房子,有些甚至已經從窗縫中伸進了室內。藤蔓的葉子呈現出深淺不一的綠色,有些已經開始泛黃,預示著秋天的到來。在藤蔓的掩映下,整棟房子看起來就像是大自然正在慢慢回收它,讓它重新歸於塵土。

莉娜仔細端詳著這棟建築,她的植物學背景讓她能夠識別出那些藤蔓的種類:有野薔薇,有絡石,還有一些她無法立刻辨認的本土品種。「這些植物...」她輕聲說道,「它們不是隨機生長的。看這個分佈模式,看它們的種類組合...這像是被人刻意設計過的。」

伊森不懂植物學,但他能感受到這個地方有一種特殊的氣息。不是荒廢的死寂,而是一種...等待。就像是這棟房子仍然在等待著什麼人回來,等待著重新被喚醒。

伊森扶著虛弱的莉娜下車。他按了門鈴,那聲音在寂靜的巷弄裡顯得格外刺耳。沒有回應。他又按了一次。

就在他準備放棄,想勸莉娜離開時,門,被猛地拉開了一道縫。

那道門縫出現得很突然,就像是門後的人早就知道有訪客,只是在猶豫要不要回應。從縫隙中透出一絲微弱的光線,還有一股複雜得無法立即分析的氣味。

伊森注意到,莉娜在門被打開的瞬間,整個人都靜止了。她的呼吸變得很輕很慢,眼睛微微閉起,像是在仔細品味著什麼。這是她的職業習慣——每當遇到一種新的、複雜的氣味時,她總是會這樣用全身心去感受它。

「哥...」莉娜的聲音很輕,帶著一種難以名狀的敬畏,「這個味道...」

開門的,是一個看起來比他還要疲憊的年輕女人。她的頭髮凌亂,臉色蒼白,眼中布滿了血絲,身上那件寬大的連帽衫上,還沾著幾點顏色不明的污漬。她看起來像是已經好幾天沒睡覺了,眼神中充滿了被打擾的、極度的不耐煩。

但伊森注意到,這個女人的手很特別。那雙手很細緻,指甲修剪得很短,但指尖有一些細小的疤痕和褪色的印記,顯然是長期接觸各種化學物質留下的痕跡。更引人注目的是,她的手指在微微顫抖——不是害怕或寒冷引起的顫抖,而是長期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導致的神經性顫抖。

這個女人身上散發著一種奇特的氣味組合:有花香,但很淡很複雜;有化學試劑的味道,但被某種植物精油掩蓋了;還有一種...伊森無法定義的味道,那是一種混合了汗水、眼淚和某種深深的絕望的人體氣味。

她的眼神從伊森掃向莉娜,當看到莉娜那明顯虛弱的狀態時,她的表情稍微軟化了一些。那種不耐煩中,出現了一絲他人的、複雜的情緒。

那就是克蘿伊。當時的她,正處於創作「枯萎的玫瑰」時,那段最痛苦、最絕望、也最瘋狂的時期。

「有事嗎?」克蘿伊的聲音沙啞而充滿敵意,「這裡不對外營業。」

「抱歉打擾,」伊森開口,試圖解釋,「我妹妹她...」

但門只開了那幾秒鐘。

在那幾秒鐘裡,一股複雜到難以形容的氣味,從門縫中飄散出來,像一個被囚禁已久的靈魂,終於找到了出口。

那股氣味是立體的,有層次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最先撲鼻而來的是玫瑰,但不是新鮮的玫瑰,而是已經開始凋零的玫瑰——花瓣邊緣開始發黑,但花心仍然保持著最後的芬芳。緊接著是泥土的氣息,但也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被暴雨浸透、被無數雙腳踐踏過的、混合了落葉和腐殖質的濕潤泥土。

在這些主要的氣味之下,還有更深層的、更微妙的成分:有木質的香氣,像是老舊家具散發出的淡淡檀木味;有草本植物的氣息,帶著一種中藥材特有的苦澀;還有一種金屬的味道,可能是銅或鐵,混合著某種酸性物質。

但最令人困惑的是,在所有這些看似負面或陰暗的氣味之中,卻隱藏著一股溫暖的、幾乎像是陽光的氣息。那種溫暖不是直接的,不是熱情的,而是像冬日午後透過雲層灑下的微弱陽光——淡淡的,但足以讓人感到一絲慰藉。

整體的感受是矛盾的:它既令人不安,又莫名地撫慰人心;既散發著死亡的氣息,又蘊含著生命的頑強;既醜陋,又有著一種奇異的美感。

那不是香水。伊森可以肯定。那更像是一個靈魂的剖面——有玫瑰在盛放至極致後,開始凋零時的那一絲腐朽;有暴雨過後,被無數雙腳踐踏過的、濕潤泥土的苦澀;有植物根莖在黑暗中頑固生長的堅韌;還有一絲...伊森無法理解的、在巨大痛苦中才能誕生的、奇異的寧靜。

伊森的分析師大腦嘗試將這股氣味分解成可以理解的組成部分,但每當他以為抓住了某個關鍵元素時,那個元素就會變化,消散,轉變成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這股氣味拒絕被分類,拒絕被定義,拒絕被簡化成任何已知的類別。

它像是一首沒有固定旋律的音樂,一幅沒有明確主題的畫作,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它挑戰著伊森的認知框架,迫使他承認,在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著一些無法被數據化、無法被演算法理解的東西。

但對莉娜來說,這股氣味卻是清晰的,明確的,充滿意義的。她的眼中閃爍著一種伊森從未見過的光芒——那是理解的光芒,是找到答案的光芒,是終於遇到同類的光芒。

這股氣味,充滿了矛盾、失敗與掙扎。它不美,卻無比的...真實

莉娜的眼中瞬間亮起了光芒,那是伊森在她生病後,從未見過的神采。她抓緊伊森的手臂,用盡全身力氣,虛弱地說:「就是這個...哥,就是這個味道...這就是...」

她的聲音顫抖著,不是因為虛弱,而是因為興奮。伊森看到她的眼中湧現出淚水,但那不是痛苦的淚水,而是某種深深的感動和滿足。

「這個味道...」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像是要將這股氣味永遠保存在自己的記憶中。

但門,已經「砰」的一聲,無情地關上了。

那聲音很響,在寂靜的巷弄中回響著,像是一個判決,一個拒絕,一個結束。但那股氣味卻沒有立刻消散,它像是有生命力一般,繼續在空氣中飄蕩,纏繞在兄妹倆的周圍。

伊森看到,莉娜並沒有因為被拒絕而感到失望。相反地,她的臉上出現了一種平靜的滿足,像是一個朝聖者終於到達了聖地,即使只能在門外停留片刻。

「夠了。」莉娜輕聲說道,「這就夠了。」

她掏出筆記本,用顫抖的手快速地寫下一些東西。伊森從她的肩膀後看去,看到她在頁面上潦草地記錄著:

「2023年11月15日,青田街。真實的氣味。不完美的完美。詩篇的後半部。生命的全貌。找到了。」

在這些文字下面,她還畫了一個簡單的圖形——一朵玫瑰,但花瓣正在飄落,根部卻深深地扎在泥土中。

克蘿伊的身影消失在門後,留下他們兩人,站在那股縈繞不散的、充滿了故事的氣味之中。

三週後,莉娜去世了。

在她生命的最後幾天裡,她一直在修改她的論文。伊森坐在醫院的病床旁,看著她用僅存的力氣在筆記型電腦上敲擊著鍵盤,一字一句地完善著她的研究成果。

她將那次青田街的經歷寫成了論文的結尾章節,標題是《詩篇的後半部:台北城市氣味中的完整敘事》。在這個章節裡,她沒有試圖分析那股氣味的化學成分,也沒有嘗試將它歸類到任何既有的香氣類別中。她只是用最樸實的語言,描述了那種氣味給她的感受,以及它如何改變了她對「完整」的理解。

「一個真實的故事,」她在論文中寫道,「不能只有美好的部分。就像一首完整的詩,不能只有歌頌光明的句子。黑暗、痛苦、失敗,這些看似負面的元素,實際上是構成完整人生體驗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一個城市的氣味記憶,也應該包含這些真實的、不那麼討喜但卻無比重要的氣息。」

在論文的最後一段,她寫道:「我感謝那個不知名的調香師,感謝她創造出的那個不完美的完美作品。它教會了我,真正的美,不在於沒有瑕疵,而在於勇敢地展現生命的全貌——包括那些我們害怕面對的部分。」

莉娜在去世前的最後一個晚上,她握著伊森的手,用氣若游絲的聲音說:「哥,如果有一天你遇到困難,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讓你感到迷茫,記住那個味道。記住,真實永遠比完美更有力量。」

在她的告別式上,伊森沒有哭。他只是靜靜地站在那裡,鼻腔中,似乎還殘留著那天午後,從那扇門縫中飄出的、那縷幽香。

那股短暫的、充滿了「不完美」與「真實」的氣味,它成了莉娜最後的遺言,成了伊森心中那份關於「未能完成妹妹心願」的、永恆的愧疚。

但同時,它也成了伊森判斷「真實」的唯一標準。在莉娜去世後的日子裡,當伊森面對那些精美包裝的商業產品,那些號稱能帶來「完美體驗」的科技產品,那些承諾「零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方案時,他的腦海中總會浮現那股氣味的記憶。

那股氣味教會了他一個殘酷但重要的道理: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都必須包含一些不完美的元素。任何宣稱自己是「完美」的東西,都值得懷疑。因為真實的生命,真實的愛,真實的美,都必然帶著傷痕,帶著缺憾,帶著那些讓人不舒服但卻無比重要的粗糙邊緣。

從那天起,這股味道,就成了他心中,用來衡量「真實」的、唯一的、也是最殘酷的標準。

他開始明白,為什麼莉娜會那麼執著地尋找「真實」的氣味。在一個越來越傾向於「優化」一切的世界裡,在一個試圖將所有的不完美都修正掉的時代裡,那些保留著原始狀態的、未經修飾的東西,變得越來越珍貴。

它們是這個世界的良心,是人性的見證,是生命本質的最後堡壘。


上一篇
第十五章:魔鬼的交易
下一篇
第十七章:光環 - 資訊隔離
系列文
ÉCHO (迴響)1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