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單位需要在每天早上 8 點前,看到前一天的完整業務報表/更新後的儀表板/最新的模型預測結果,以便提供高層制定業務策略。因此要求所有資料批次處理和計算必須在前一下班後到隔天早上 8 點之間完成。
我們可以從資料使用者與系統維運者對「資料」本身看法的差異切入。
資料使用者及系統維運者在資料專案中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試試看以下的做法吧!
資料使用者不了解維運的技術複雜性,系統維運者不了解需求的商業急迫性。建議可以召開專案的跨部門會議,由系統維運單位說明資料來源、資料處理流程,業務單位則分享「商業邏輯」,讓系統維運者了解每個資料需求背後的意義,讓雙方理解彼此的工作流程與痛點,並試著在溝通時用對方能理解的文字說明。
制定標準化的需求表單,明確定義資料使用者需要提供的資訊,維運單位則主動引導,將需求分解為具體細節,雙方透過共同填寫規格的過程,對齊對需求的理解達成共識。
回到一開頭的衝突,根源在於雙方對「資料」有著不同的定義。一個將資料視為價值,一個將資料視為負擔。然而,這兩個觀點並非對立,而是「產品思維」的一體兩面。試著以「產品思維」經營資料團隊,系統維運者保障了資料產品的「穩定性」;資料使用者則定義了資料產品的「功能與價值」。
下次資料跑不出來時,試著不要再問「為什麼」,而是問「我們可以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