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案管理的領域中,我們總是在尋找最適合的執行方法。其中,Waterfall (瀑布式) 與 Scrum (敏捷開發) 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
Waterfall 像是一位建築師,堅持在動工前必須畫好每一張精確的藍圖,按圖施工,一步都不能錯;而 Scrum 則像是一位探險家,他有一張標示了最終目的地和已知地點的地圖 (Product Backlog),但實際路徑需要邊走邊探索,隨時應對途中的變化。
在我們的實務經驗中,資料專案的高度不確定性與複雜性,讓 Waterfall 的管理方式越來越窒礙難行。
這兩種方法論各有其擁護者與適用情境。
為了讓大家快速理解,以下用一張表格直接比較兩者的核心差異:
Waterfall (瀑布式) - 按圖施工的紀律 | Scrum (敏捷式) - 邊走邊修正的智慧 | |
---|---|---|
特性 | 線性、循序、不可逆。 流程如「需求分析 -> 設計 -> 開發 -> 測試 -> 部署」,需嚴格完成前一階段才能進入下一階段。 | 迭代、增量、週期性。 在 2-4 週的短週期 (Sprint) 內,從待辦清單 (Backlog) 中完成最高優先級的功能。 |
優點 | 結構清晰,易於管理;時程與預算在初期就能明確規劃。 | 適應性強,能快速回應變化;早期並持續地交付價值,風險分散。 |
缺點 | 缺乏彈性,後期修改成本極高;客戶需等到最後才能看到成果,回饋延遲。 | 專案總時程與成本較難精準預測;對團隊的自律與溝通能力要求高。 |
適用情境 | 需求固定、目標明確的專案。 例如:建築工程、固定規格的硬體製造。 | 需求未知、複雜多變的專案。 例如:軟體開發、產品研發、資料專案。 |
從上表可以看出,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對「變化」的態度。而這一點,正是資料專案管理的核心關鍵。
資料專案的範圍橫跨整個資料生命週期,其核心是「探索未知」與「發現洞見」,這與 Waterfall 要求「事先定義一切」的本質完全相悖。我們很難在專案初期就預測所有細節,更多時候是「摸著石頭過河」。
Waterfall 的紀律在特定情境下有其價值,但面對資料專案的探索天性(甚至是快速變動的 AI 時代),它的適用性正變得越來越低。
選擇 Scrum,就是選擇了一張能隨時標記新發現、調整路線的活地圖。它承認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並賦予我們應對變化的能力。這才是帶領資料專案走向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