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7
0

在這前半段的學習旅程中,我們已經從基礎概念一路走到初步實作,慢慢建立起對 AI Agent 與多代理系統 的完整認知。下面先幫大家快速整理一下我們目前的進度:

Day 01~Day 03:基礎概念

  • 前言:為什麼會想介紹 AI Agent?
  • AI Agent:理解什麼是 Agent——它不只是模型,而是一個能「接收輸入、處理資訊、執行任務」的系統。
  • Multi-Agent 系統:認識多代理協作的核心概念,打好後續實作的基礎。

Day 04~Day 07:FastAPI 入門與實作

  • FastAPI 簡介:一個現代化、高效能的 Python Web 框架,非常適合打造 Agent API。
  • 第一支 FastAPI 小程式:掌握基本語法與架構。
  • 問候 Agent、天氣 Agent:用 FastAPI 結合簡單邏輯,建立第一批「單一功能的 Agent」。

Day 08~Day 11:多代理與 Master Agent

  • Google ADK:探索相關工具與資源。
  • Master Agent:引入「管理者代理」的概念,讓主控 Agent 能調度子代理。
  • 實作 Master Agent(上、下):打造能「分派任務」的核心骨架。

Day 12~Day 14:Prompt 的角色

  • Prompt 的影響力:它是 Agent 與 LLM 溝通的橋樑,直接影響回應品質。
  • 錯誤與管理:就算有 Prompt,模型仍可能出錯,因此需要結構化設計與集中管理。
  • 實作與調整:透過對比實驗,體驗不同 Prompt 設計對 Agent 行為的影響。

Day 15~Day 16:Agent 的型態與最佳實踐

  • 工具型 vs 自主型 Agent:掌握兩種設計思路的差異。
    • 工具型:偏向函式/功能呼叫。
    • 自主型:能自行判斷、規劃並執行任務。
  • 子代理設計:將 D6、D7 的 Agent 子代理化,讓系統更模組化、可擴展。

到這裡,我們其實已經跑過一個完整循環:
從概念 → 單一 Agent → 多 Agent → Prompt 設計 → 子代理化
這些學習不只是「寫出一支能跑的 Agent」,更是一步步走向 設計一個結構清晰、可維護、可擴展的 AI Agent 系統
接下來,我們要邁入更實戰的階段:
會帶大家動手完成一個 前後端整合的小專案 —— 後端由我們的 Agent 系統支撐,前端則會與它串接,形成一個更完整的應用案例。


上一篇
【Day 16】 Google ADK 的工具型與子代理寫法
系列文
Multi-Agent 實戰:開發多代理智慧小幫手1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