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強調團隊的自主與快速回應變化,但自主並不代表可以「各做各的」。如果團隊的日常決策與企業的整體策略脫節,就算交付速度再快,也可能只是更快地走向錯的方向。
想像一下,公司策略是主攻高端市場,但團隊卻將大量精力投入在低價功能的開發上。即使這些功能能準時交付、品質也相當不錯,放到市場上仍無法帶來預期的價值。
這種情況在大型組織裡相當常見:團隊專注於自己認為重要的工作,卻忽略了它是否真正能推動企業的核心目標。
與企業方向保持一致的價值在於:
確保努力能轉化為可衡量的商業成果
每一段程式碼、每一個功能,都應該能夠連結到企業的策略優先事項,否則就只是額外的成本。
避免資源浪費與重工
當不同團隊各自為政,重複造輪子或開發無法整合的功能時,不僅浪費人力,也會增加後續整合與維護成本。
放大影響力
當多個團隊沿著同一條價值流推進時,交付的成果可以互相支援,形成倍增效應,而不是彼此牽制。
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
當策略調整時,已經與企業方向保持對齊的團隊,能更快地重新配置優先順序,減少轉向的摩擦。
Disciplined Agile(簡稱 DA )將這種能力稱為「企業覺察」(Enterprise Awareness):團隊在做任何決策前,都應先思考「這是否有助於企業整體目標?」。
對齊並不是限制,而是確保團隊的努力與企業的戰略、價值流和資源配置緊密連結,讓每一次交付都能推動組織往既定目標前進。
要讓團隊與企業方向保持一致,第一步就是先弄清楚「企業的方向」究竟是什麼。這並不代表只要翻閱幾份年度計劃或願景宣言就算完成,而是要能真正理解這些方向如何轉化為具體的市場行動,以及如何在價值流中展現出來。
企業的戰略與願景,代表組織在中長期內期望達到的市場定位與競爭優勢。以一家零售企業為例,其戰略可能是「成為線上線下整合最順暢的購物平台」。對團隊而言,理解這個願景並不只是背誦口號,而是要進一步思考並推敲:究竟需要提供哪些功能與體驗,才能真正落實這個願景。
在戰略落地的過程,通常會透過一條條價值流(Value Streams)來實現。每條價值流都是從「構想到價值實現」的完整路徑,可能跨越研發、行銷、客服、供應鏈等多個部門。對團隊而言,了解自己所在的價值流,等於知道「我們交付的東西,最終在哪個節點產生價值」。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企業會根據策略與市場情勢,決定哪些價值流、哪些功能優先。如果團隊不了解這些優先順序,容易把精力花在「有價值,但不是現在最重要」的工作上,結果導致真正的高價值需求被延後。
DA 強調,團隊不應只是專注於「完成需求」,而是要看得見整體價值流,並且理解自己在其中的角色。當團隊清楚戰略、掌握價值流與優先順序,就能在日常決策中主動對齊,而不是等到最後才被動調整。
理解了企業戰略與價值流後,下一步就是將這些宏觀方向轉化為團隊每天能執行的具體工作。若只是知道公司要「擴大高端市場」或「提升顧客留存率」,卻沒有落實到可操作的任務,對團隊的日常行動並無實質幫助。
在 DA 中,最小商業增量(Minimum Business Increment, MBI)扮演關鍵角色。它是將策略切割成最小的單位,能在市場或內部產生可衡量價值。
這意味著最小商業增量不僅僅是功能,而是一個可以獨立交付並帶來實際價值的成果。例如,若策略是「提升顧客留存率」,相應的最小商業增量可能是「推出會員專屬的購物提醒功能」,而不是籠統的「改善會員體驗」。
一旦定義了最小商業增量,就需要確保它能映射到團隊的產品待辦清單(Product Backlog)或工作池。關鍵在於保持價值與任務之間的可追溯性,讓團隊能清楚回答:「這個工作項目是為了支持哪個策略/哪個最小商業增量?」
而待辦清單精煉會議(Backlog Refinement Meeting)不僅是拆解工作、估算故事點的場合,也是檢視每個條目是否仍與企業方向一致的時機。當策略調整或市場情勢變化時,這個檢查能避免團隊繼續投入過時或低價值的工作。
團隊應以「價值、風險、成本」決定優先順序,而不是看誰聲音大或誰先提需求。透過與產品負責人及利害關係人定期對齊,團隊能確保最高價值、最高風險的項目優先投入開發流程。
與企業方向保持一致,不只是遵循策略,更是要在現有基礎上創造價值。DA 將這稱為「善用並提升現有基礎設施(Leverage and Enhanc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意思是團隊應該先檢視企業已經擁有的資產、平台、標準與流程,並在此基礎上持續改進,而不是一味地從零開始。
企業的資產可能包含:
若團隊忽略這些現有資源,就可能花大量時間「重造輪子」。重用並不代表被動接受現有做法,而是要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改進機會。
例如在套用現有 API 的同時,優化其性能或補齊缺漏的功能。或是在使用 UI 樣式指南時,回報與提案改善可用性的建議。這樣除了能加快交付速度,也能幫助整個組織逐步提升資產品質。
當團隊在重用過程中發現過時或低效的組件,應積極與相關團隊合作,進行修正與更新。這種「邊用邊改」的模式,比起等到大規模重構,能更穩定地減少技術債。
透過內部知識分享會、變更日誌或 Wiki 更新,把重用與改進的成果透明化。這不僅有助於其他團隊受益,也能強化組織內部的學習循環。
在與企業方向保持一致的同時,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面向是遵循組織既有的原則與標準。這些規範不只是限制,更是企業多年經驗與市場要求的累積,能有效保障品質、安全與一致性。
常見的企業級規範包括:
安全與資安政策
如資料加密、身份驗證流程、資安事件通報機制。
合規要求
涉及法律與產業規範,如 GDPR、金融監管條例、醫療資訊安全標準。
架構與技術標準
涵蓋技術堆疊選擇、服務通訊協議、雲端使用規範。
品牌與使用者體驗標準
例如 UI 元素一致性、文案語氣、品牌識別規範。
DA 的建議是:在滿足必要合規的前提下,避免過度設計或流於繁瑣。這意味著團隊可以:
比起最後驗收才發現不符標準,更好的做法是在需求、設計、開發初期就納入相關規範,既能避免大規模返工,也讓團隊能在規範內保持靈活創新。
同時,團隊應與治理單位保持合作,例如資安、法務、品牌管理、架構師等部門,透過定期溝通快速獲取指引,並將一線經驗回饋到規範制定過程,讓標準更貼近實際開發情境。
在大型組織中,單一團隊往往只是價值流的一部分。若只專注在自己的一小段流程,而忽略與其他團隊的銜接,就容易出現「局部最佳化」:團隊表面上很高效,但整體價值流卻因斷點而停滯。
價值流通常跨越多個部門與專業領域,可能涉及產品管理、設計、開發、測試、營運、客服等。團隊需要主動了解上下游的工作內容與時程,確保交付成果能順利被接手並持續創造價值。
依賴是價值流延遲的常見原因,例如:
在有上下游依賴的情況下,若團隊只追求自身效率,便容易陷入「局部最佳化」。例如,某團隊為了加快進度而壓縮測試時間,甚至交付尚未驗證的功能,結果卻讓下游團隊花費更多時間修正缺陷。
因此,團隊的目標應從「完成自己的任務」轉向「幫助整個價值流更快、更穩地產生價值」。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要透過可視化工具揭露依賴,讓各團隊能及早協調,避免問題被延後放大。
除了日常的團隊站會,組織還可以建立跨團隊的同步機制,例如:
與企業方向保持一致,不是被動的「接受指令」,而是建立雙向溝通的資訊流:一方面接收策略與優先順序的更新,另一方面將團隊的進展、風險與洞察回饋給決策層。
團隊應定期向產品負責人或高層回報:
這樣能讓決策者即時調整策略,而不是等到季度或專案結束才發現偏離方向。
企業層策略的任何變動,都必須快速傳遞到團隊並落實為可執行的調整,例如:
雙向資訊流的核心在於縮短回饋週期,例如:
同時,可以透過資訊看板讓狀態與目標公開透明,讓團隊與利害關係人隨時掌握進度,降低資訊延遲與誤解風險。
與企業方向保持一致,不是一次性的對齊會議就能完成,而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市場變化、企業策略調整、技術演進,都可能讓原本的工作方式(Way of Working, WoW)逐漸失效。因此,團隊需要定期檢視與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確保它始終支援企業的最新方向。
在迭代回顧、季度檢討或價值流同步會議中,加入「策略對齊檢查」的環節:
透過引導式持續改善(Guide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GCI)的方式,對可能提升對齊度的做法先以小規模實驗驗證,成功再推廣。例如:
企業方向不是靜態文件,而是持續演化的過程。團隊要與產品負責人、企業架構師等角色保持定期互動,確保在方向發生變化時,能第一時間調整 WoW。
與企業方向保持一致,並不是要讓團隊失去自主性,而是讓自主行動有一個清晰且正確的方向。敏捷不只是「做事快」,更要確保「做對的事」。
當團隊理解企業戰略、能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的商業增量、善用並提升現有資產、遵循必要的企業級標準、與其他團隊協同優化價值流、建立雙向資訊流,並透過指標檢查與持續演進 WoW,就能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穩定的價值輸出。
真正的對齊不是一次性的專案活動,而是融入日常的思考方式與行動習慣。當團隊每一次決策都能自問「這是否支持企業當前的方向?對齊就不再需要外部強制推動,而會自然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讓企業策略與團隊執行之間形成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