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據來源
1. 公開資料集
• 例如網頁文本、開源語料、維基百科、新聞文章。
• 優點:規模大、涵蓋範圍廣。
• 缺點:品質參差不齊,可能含有錯誤資訊或偏見。
2. 專業資料集
• 來自醫學、法律、金融等特定領域的專業文獻或資料庫。
• 優點:專業性強、可靠度高。
• 缺點:資料量有限,且通常涉及版權與隱私。
3. 使用者生成內容 (UGC)
• 社群媒體、論壇、部落格。
• 優點:更新快速、貼近真實語言使用。
• 缺點:噪音多,包含偏見、仇恨言論或錯誤資訊。
4. 合成或增強資料
• 利用數據增強(data augmentation)或生成方法補充資料。
• 優點:能擴充少量資料的應用場景。
• 缺點:若基礎數據有偏差,可能放大問題。
⸻
二、資料品質問題
1. 偏見(Bias)
• 訓練資料若過度偏向某一族群、文化或觀點,模型就會在輸出中反映並放大這些偏見。
2. 不完整(Incomplete Data)
• 缺乏足夠的代表性樣本,導致模型對少數語言或專業領域表現不佳。
3. 錯誤與不準確(Errors & Noise)
• 包含拼寫錯誤、過時資訊或假消息,會直接影響生成結果。
4. 冗餘與重複(Redundancy)
• 大量重複的資料會讓模型「記憶」過度,降低多樣性。
5. 合法性與隱私問題
• 有些資料來源可能涉及著作權、隱私或敏感資訊,使用上存在法律與倫理風險。
⸻
三、改善策略
1. 資料清理(Data Cleaning):去除噪音與錯誤資訊。
2. 去偏見方法(Debiasing):透過演算法或後處理來平衡不同群體的代表性。
3. 多樣化資料來源: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來源。
4. 專家標註與驗證:在醫療、法律等領域,透過專業審查來確保正確性。
5. 持續更新:隨著知識與社會語境改變,資料集需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