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作權爭議
1.訓練資料來源
生成式AI需要大量數據進行訓練,而這些數據往往來自網路上公開的圖片、文章、程式碼等。
問題在於:這些資料是否已獲得合法授權?AI公司是否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權?
例如:許多藝術家控告AI圖像平台(如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未經同意使用其作品訓練模型。
2.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
AI 生成的作品(文章、音樂、圖片),是否能被視為「作品」而受到著作權保護?
多數法律體系(例如美國著作權局)目前傾向 不承認純AI自動生成的內容具有著作權,因為缺乏「人類創作」要件。
但若有人類在過程中有「實質創作貢獻」(如設計prompt、後製),則可能具備部分著作權。
二、責任歸屬問題
1.內容侵權
如果AI生成的文章或圖片抄襲他人作品,應由誰負責?使用者?還是模型提供者?
現實案例:有人利用AI生成「哈利波特續集」或「漫畫同人作品」,這可能涉及二次創作侵權。
2.錯誤與誤導資訊
生成式 AI 可能產生虛假或錯誤資訊(hallucination),若使用者因此遭受損失,責任應該由平台還是使用者承擔?
法律界目前仍在討論,部分國家可能會要求AI平台承擔「產品責任」。
三、隱私與個資問題
訓練資料中可能包含個人敏感資訊(如姓名、電話、醫療紀錄)。
若 AI 生成結果中洩漏這些資料,會涉及 GDPR(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則)或其他隱私法。
知名案例:ChatGPT曾被義大利暫時禁止使用,原因之一就是涉及個資風險。
四、偏見與歧視
AI的訓練數據來自網路,容易吸收其中的偏見(性別、種族、宗教等)。
若AI生成內容存在歧視性言論,可能導致 反歧視法、平等保護法 的爭議。
五、合規與監管
歐盟AI法案(EU AI Act):要求對生成式AI增加透明度,標示內容是否由 AI生成。
美國:尚無統一法律,但法院案例如(Getty Images訴Stability AI)正在逐步塑造規範。
中國:2023年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規定AI生成內容需符合社會價值觀並標示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