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案管理中,團隊最常遇到的挑戰,就是那些從未碰過的「第一次」。面對這些陌生議題,我們不能因為沒經驗就置之不理。為了解決這類決策瓶頸,我們的團隊發展出了一套核心法:任何決定,都基於團隊的共識決。
要談共識決,得先說一個看似無解的難題。
這個方法的前提是資訊透明與充分溝通。具體場景是:某客戶要建置一座新的正式環境,並計畫將舊環境的資料遷移至新叢集後,直接升級到最新版本。
這聽起來直接,但現實卻是:現有叢集版本過於老舊,原廠工具根本不支援遷移。這就像想把搭載 iOS 4 的 iPhone 4 資料,直接無痛轉移到原生iOS 26 的 iPhone 17 上一樣不可能;更糟的是,這支 iPhone 4 最高也只能升級到 iOS 7。
幸運的是,客戶大方地給予我們一個月的評估時間。團隊隨即召開了一場全員會議,與會者包含專案經理、業務、系統與開發工程師,以及技術顧問。會議議程從專案背景、叢集現況、技術瓶頸,一路談到最終目標。
為什麼需要這麼多人參與?我們的目的有兩個:資訊通透、凝聚共識。
這場會議的價值,在於將各角色手中像拼圖般的零散資訊全部匯集起來,盡可能地拼湊出事情的全貌 (whole picture)。若缺少任何一方,我們看見的視野就會有缺口,也就難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會議初期鼓勵發散式思考,歡迎大家「盍各言爾志」。在討論過程中,成員隨時提出腦中的資訊與想法,有時一個天外飛來一筆的點子,反而可能成為當下的最佳解。經過充分討論,我們慢慢收斂出數個可行方案。
會議結束前,最關鍵的一步是確保所有人都同意結論。這就是「共識決」的好處:這個決定由團隊共同做出,具備最穩固的民意基礎,也避免了「我沒參與,所以我不同意」的聲音。反過來看,這也讓所有成員都必須為決策「畫押」:即使這不是我心中最完美的方案,但這是我可以接受並共同承擔的。有了這面令旗,專案經理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向前衝。
最終,我們從五個方案中分析優劣與風險,收斂出兩個最可行的選項。我將會議共識整理成一份簡潔又有力的簡報,正式提交給客戶。
總結來說,我強烈建議在面對重大議題時,務必邀請所有相關的團隊成員參與討論,並以取得共識為最終目標。這樣一場會議雖然看似耗費了每位成員的時間成本,卻是凝聚團隊、釐清方向最有效率的方式。至少在我的團隊,這個方法驗證可行,不妨也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