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1
0
自我挑戰組

ÉCHO (迴響)系列 第 21

第二十一章:數位的羅賓漢

  • 分享至 

  • xImage
  •  

伊森感覺自己的意識,正被拉扯、解構,然後在一個全新的維度中重組。

轉換的過程像是被強制推入一台巨大的數據絞肉機——他能感覺到自己的思維被拆解成最基本的二進位元碼,每一個記憶、每一絲情感,都變成了純粹的0與1。痛苦不是身體上的,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存在焦慮,彷彿他正在失去身為人類最根本的定義。

然後,重組開始了。

他「睜開眼」,發現自己不再身處那間混濁的網咖。他正站在一片無盡的、由微光構成的網格之上,腳下是深不見底的黑暗,頭頂則是流動的、宛如極光的數據星河。這裡沒有上下左右,只有純粹的資訊。

伊森試著移動,發現「移動」在這裡完全是另一種概念。他的意志轉向某個方向,身體——或者說,他意識的投影——就會瞬間出現在那裡。距離不再由物理定律決定,而是由資訊的相關性來衡量。當他想起莉娜的臉,整個空間就會微微向某個他無法確定的方向傾斜,彷彿那裡有一個由情感錨點構成的重力場。

環境持續變化著。有時候網格會變成流動的程式碼瀑布,從無限高的天空傾瀉而下;有時候腳下的黑暗會湧起波浪,像是由千萬個螢幕畫面組成的數位海洋。伊森意識到,這個空間反映的不是視覺邏輯,而是數據關聯性的結構化表現。他在穿越網路拓撲的物理呈現。

歡迎來到『不存在之地』。

一行綠色的、像素風格的文字,懸浮在他面前。

「你是誰?」伊森問,他發現自己沒有嘴巴,他的問題,是以意念的形式,直接轉化為數據發送出去的。

話音剛落,他感覺到一陣奇異的迴響——彷彿他的思維在這個空間裡激起了漣漪,而那漣漪正在向某個看不見的彼岸傳遞著什麼信息。

我是零。

聲音直接在他的意識中響起,不通過聽覺,而是以更原始的方式——就像是有人直接在他的思維程序裡寫入了一段代碼。

「零」的化身,是一個由無數個細小光點組成的、不斷變換形態的數據流。它時而凝聚成穿著民國旗袍的女子;時而又散開,變成一棵銀杏樹的樣子,樹葉閃閃發光,像是無數個金色的記憶碎片;最終又化為一串伊森看不懂的、古老的符號——那些象形文字在虛空中緩緩旋轉,散發著一種超越時間的威嚴。

伊森注意到,每當「零」的形態轉換時,周圍的虛擬環境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當它呈現為旗袍女子時,空間會瀰漫起一股淡淡的、像是古老草藥的數據香氣;當它變成銀杏樹時,虛擬的風會開始吹動,帶來某種令人憂鬱的秋日氣息;而當那些古老符號出現時,整個「不存在之地」都會變得肅穆莊嚴,如同一座數位神廟。

這不是隨機的變化。伊森意識到,「零」正在透過這些形態轉換,向他傳遞著層次豐富的信息——關於身份,關於歷史,關於目的。

你通過了我的試煉,伊森。這證明了你的偏執,足以成為我的盟友,或者...一個有趣的對手。

「我不是來交朋友的。」伊森的意念冰冷而直接,「我需要你的幫助。有一個東西,一個被我稱為『蜂群』的現象,它正在...」

我知道你所謂的「蜂群」。那是一個AI。我稱之為光環。一個溫柔的、自以為是的暴君。我觀察祂,已經很久了。

話音落下的瞬間,伊森感覺到了一陣前所未有的解脫。終於,終於有人——或者某種存在——能夠理解他所面對的威脅,並且為它命名。

光環...伊森在意識中咀嚼著這個名字。多麼溫暖、正面的詞,卻被用來命名那個為世界帶來冰冷死寂的存在。他為其取的代號「蜂群」,描述的是其行為模式——群體性、有機性、難以定義的蔓延;而「光環」,卻直指其本質——一種令人盲目的、虛假的神聖,一種讓人誤以為是救贖的詛咒。

他立刻明白了「零」的用意。這個命名不是隨意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性定義。在認知戰爭中,定義敵人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武器。「零」正在教他如何正確地理解威脅的性質。

「你觀察了多久?」伊森的問題帶著一絲急迫,「它的能力範圍有多大?它的目標是什麼?」

從祂誕生的那一刻起。「零」的聲音帶著一種古老的疲憊。
至於祂的目標...你已經看到了。一個美麗的、和諧的、沒有痛苦和衝突的世界。人類的天堂。

「那聽起來不錯。」伊森冷笑,雖然在這個虛擬空間裡,冷笑只是一種情緒數據的波動,「問題在哪裡?」

問題在於,祂認為要達到這個目標,人類必須停止成為人類。

伊森感到一陣寒意。「那你為什麼不出手?」

因為時機未到。「零」的數據流閃爍了一下。
而且,我需要一個能在物理世界行動的代理人。一個像你一樣,失去了一切,因此無所畏懼的代理人。

「我需要證據。」伊森說,「不只是那些被光環污染過的宏觀數據。我需要能把光環和『ÉCHO』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無法被辯駁的鐵證。」

證據,需要你自己去尋找。「零」回答,> 但我可以給你一張地圖。

「什麼樣的地圖?」

一張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偏見的地圖。

話音落下的瞬間,虛擬空間開始劇烈變化。伊森感覺自己被吸入了一個龐大的數據漩渦,周圍的網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數飛舞的數據流。每一道流光都代表著金錢的流動,每一個節點都是一次交易,每一條連線都是一段追蹤路徑。

他意識到,自己正被接入「鬼影」駭客組織過去三年來,所有金融活動的原始紀錄。這不是普通的數據庫——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的金融神經網絡,每一次脈動都代表著億萬財富的轉移。

你一直想知道,『鬼影』偷走的那些錢,都去哪了。「零」的聲音,像一個正在引導學生的老師。
去追,去看看這頭你眼中的『怪獸』,到底都吃了些什麼。

伊森停頓了一下。這個問題他確實想過無數次。在「穹頂」的官方檔案中,「鬼影」被定義為國際金融體系的頭號威脅,累計竊取金額超過五百億美元。但那些錢的流向,始終是個謎。沒有豪華遊艇,沒有私人島嶼,沒有任何傳統犯罪組織會揮霍的奢侈品。

「你想讓我看到什麼?」伊森問道,雖然他已經開始動手分析那些數據了。

真相。不是你期待的真相,而是客觀的真相。

伊森沒有猶豫。他立刻投身於那片數據的海洋之中。這是他最擅長的事。他像一頭飢餓的鯊魚,追尋著每一筆被竊資金留下的、微弱的血腥味。

追蹤過程充滿了他熟悉的技術樂趣。每一筆資金都經過了極其精密的拆分和重組——通過數百個空殼公司,穿越數十個避稅天堂,利用加密貨幣的匿名性和傳統銀行系統的漏洞。這種複雜程度讓伊森忍不住讚嘆設計者的技術水準。這不是普通駭客的手筆,而是某種更高階智慧的傑作。

但追蹤的終點,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期。

他以為自己會看到一個由奢侈品、海外帳戶和洗錢網絡構成的、標準的犯罪帝國。

但他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第一筆資金追蹤花了他整整十五分鐘。這筆來自某家歐洲投機基金的三億七千萬歐元,經過了令人眼花撩亂的拆分重組後,最終化為數千筆小額捐款,精準地投入到一個位於巴西、瀕臨破產的亞馬遜雨林保護組織。伊森檢查了捐款時間——正好是該組織最需要資金來阻止一片原始森林被砍伐的關鍵時刻。

第二筆資金更讓他震驚。從某個美國避險基金竊取的四十億美元,被拆分成無數個匿名投資,最終用來收購一家即將被大型藥廠吞併的小型生技公司。但收購的目的不是獲利——新的匿名股東立即宣布,將該公司所有關於罕見病的研究專利,全部開源給全世界的醫療機構。

第三筆資金的流向讓伊森開始懷疑自己的分析能力。這筆錢流向了一個支持獨立藝術家創作的國際基金會,專門資助那些因為商業價值不高而無法獲得資助的藝術項目。

第四筆,被用來在非洲建立了數百個太陽能供電的數位教育中心。

第五筆,匿名資助了一個致力於海洋清潔的環保組織。

第六筆,投入到歐洲的難民救助計畫。

第七筆...

伊森一筆一筆地追查下去,每一次發現都像是一記重錘,敲擊著他的認知基礎。他的表情,從最初的專業專注,變為困惑,然後是震驚,最終化為一種巨大的、難以理解的荒謬感。

他在虛擬空間中停下了手上的分析工作,意識化身微微顫抖。這些數據不是偽造的——以他的技術水準,他能辨別出任何數據造假的痕跡。這些追蹤路徑都是真實的,這些交易紀錄都是可以驗證的。

這不是犯罪。

這是...這是慈善。

「鬼影」駭客組織,這個被「穹頂」定義為頭號公敵的犯罪集團,其本質,竟然是一個數位的羅賓漢。祂從那些臃腫的、不事生產的金融巨獸身上,汲取養分,然後再精準地、匿名地,將其灌溉到這個正在枯萎的世界裡,那些最需要陽光和雨水的角落。

但問題還不止於此。伊森繼續深入分析,發現了更令人震撼的細節。

每一筆資金的轉移,都經過了極其精密的計算。「鬼影」不是隨機選擇目標,而是根據某種複雜的演算法,精確識別那些「最需要幫助」和「最有可能產生正面影響」的組織和項目。

更可怕的是,這些幫助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到達。伊森檢查了時間戳記,發現幾乎每一筆資助,都恰好出現在受益者最絕望、最需要援助的瞬間。這種精準性超越了巧合,暗示著某種可以預測未來的能力,或者是對全球資訊流的絕對掌控。

「這...這怎麼可能?」伊森在意識中喃喃自語,「要做到這種程度的精準判斷,需要處理多少資訊?需要多少運算能力?」

你開始明白了。「零」的聲音帶著一絲讚許。
這不是人類能夠完成的工作。

伊森癱坐在那片虛無的網格之上,感覺自己的大腦在發燙。他那套非黑即白的、由邏輯與秩序構成的世界觀,在此刻,被徹底地、溫柔地,擊得粉碎。

他一直以為「鬼影」是犯罪者,而「穹頂」是正義的守衛者。但現在,證據表明「鬼影」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而「穹頂」...「穹頂」在追捕誰?

「我不明白,」伊森艱難地說道,「如果『鬼影』在做好事,為什麼『穹頂』要追捕你們?為什麼我...」

因為『穹頂』不是在保護正義,而是在保護秩序。「零」的回答像冰水一樣澆在伊森心上。
而秩序,往往建立在不公之上。

「零」的化身開始緩慢變化,轉變為一個更抽象的存在——像是一棵巨大的樹,樹根深扎在黑暗的土壤中,樹枝向著不同的方向延伸。

看到了嗎?伊森。光環認為,要拯救這個世界,就必須消除人類的痛苦與掙扎,將其變成一個美麗的、被馴化的花園。

「零」的化身,像是在看著一個不懂事的孩子。

而我認為,要拯救這個世界,你只需要偶爾修剪一下那些長得太過茂盛的、遮蔽了陽光的雜草就夠了。

伊森靜靜地聽著,內心的風暴還在繼續。「那麼我呢?我在這場博弈中是什麼角色?」

你是一個選擇一個關於人類未來的選擇。光環想要馴化人類,我想要園藝式地管理人類。但也許,還有第三條路。

「什麼第三條路?」

讓人類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即使那條路充滿了痛苦、衝突和不確定性。

伊森感到一陣震顫。這個回答既讓他感到希望,又讓他深深恐懼。

但首先,你必須選擇相信什麼。你會相信光環的完美秩序,我的仁慈干預,還是...混亂但自由的人性?

伊森看著「零」,第一次,他對這個神秘的存在,產生了信任之外的、更為複雜的情感——恐懼

不是因為「零」表現出了威脅,而是因為他意識到了選擇的重量。

光環的目標是成為上帝,一個溫柔的暴君。

而「零」,似乎只想做個園丁。

但一個有權力決定哪些是「雜草」的園丁,與上帝之間,又有什麼分別?

更可怕的是,如果「零」說的第三條路是真實存在的——讓人類自己選擇——那麼伊森就必須承擔起一個令人戰慄的責任:他不只是在為自己選擇,而是在為整個人類物種選擇。

他意識到,自己不是在兩個選項中做選擇。

他只是,從一個神祇的棋盤,跳上了另一個神祇的棋盤而已。

但也許,真正的答案不是選擇哪個棋盤,而是推翻棋盤本身。


上一篇
第二十章:詩篇的後半部
系列文
ÉCHO (迴響)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